電影訊息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第二季--Game of Thrones: Season 2

权力的游戏第二季/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第二季/王座游戏第二季

8.6 / 35,338人    53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履霜冰至

2014-07-19 23:37:51

權力的遊戲——西方的框架,東方的神髓


        雖然才看完第二季,但已經有強烈的著筆的衝動。考慮到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影評,而且識見淺薄,難免多有紕漏,比之豆瓣諸多大神遠遠不及,故還請各位海涵,多加指點。

       

         因為才看到第二季,而且也未涉獵小說,對整個故事的背景也不熟悉,所以在劇情方面我沒什麼可講的。我想說的是,在這部以西方奇幻史詩為框架的神劇中,我看到是我們東方所特有的神韻。

        我不知道作者R.R.馬丁是否研究過中國文學,但其作品卻盡得東方小說神髓。
        這種東方的韻味體現在台詞之中,比如這句:謊言能否不失榮譽,取決於內容與目的。雖然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句式,但卻透露出東方的人玄理,再比如「power resides where people believe it resides」——權力僅僅是心理效應在現世中的投射。說穿了很虛妄,卻有巨大的現實力量。人與人之間圍繞權力形成非常微妙的相互牽制。「 a small man can cast a very large shadow」,翻譯成文言文可不就是「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漂櫓「?而君臨城兩大掌權者瓦里斯與貝里席在鐵王座前的對話,則令人叫絕。具體說的什麼我已記不真切,但卻傳達出了一個兩個資訊,第一、這兩人才是君臨城真正的幕後操縱者。第二、他們之間表面風平浪靜,實則針鋒相對。用西方人的交流方式卻達成了東方人說話的機關,這是很了不起的,當然也要感謝字幕組的卓越貢獻,他們翻譯的很到位,比如給瓦里斯的綽號是」八爪蜘蛛「,相當接地氣。

         

        而各種宮闈鬥爭則更充分展現了東方式的狡詐與奸險,這讓我聯想到三國時期,諸侯帳下的各謀士層出不窮的錦囊妙計。比如國王勞勃垂死之時,各方勢力都爭取奈德.史塔克的支持,那其間的鬥智不可謂不精彩。可惜史塔克太過仁義忠厚,非但沒有掌握主動,反倒淪為階下囚,這種人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可以想見的。而艾德.史塔克這種迂腐的愚忠形象,在西方作品中並不多見,同時西恩.賓對這個人物的塑造也相當成功。

       
        另外就是一些細節的處理,盡顯東方人關於命運的巧合的靈活運用的智慧。比方說提力昂.蘭尼斯特與凱特琳·徒利」恰巧「相遇於一家酒舍,而凱特琳一席話就贏得了酒舍中一幫江湖草莽的追隨,生擒了小惡魔,這讓我感覺更像是金庸武俠式的江湖紛爭,而凱薩琳女士也隱隱有黃蓉之風了。再比如艾德.史塔克的死很是窩囊,倘若喬佛里不是那麼奇葩,那史塔克也不會死,但他要不死,之後的故事便不好鋪陳,這與其說是命理倒不如說是講故事的技巧。另外,小惡魔提利昂陷入險情時,懇請敵陣中人為其出戰,鬨笑聲中一人應聲而出,卻是波隆,他力克強手,之後與小惡魔成為」好基友「,這不神似中國古典小說嗎?波隆表面上是為了自身榮華,實則頗有膽識與氣魄,兩人走出敵陣時的架勢,更是充滿了江湖式的快意與瀟灑。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大遊俠賈昆·赫加爾,他處處顯現著神秘,本領高深莫測,總以」某人「自稱,並且有債必償,言出必踐,與艾利婭離別時,留下一句:凡人皆有一死。轉身就換了一張臉,然後相忘於江湖。這種行事風格讓我想到了楊過楊少俠。


         最明顯的東方跡象體現在打仗這一節。首先他們發動的戰爭也同中國古人一樣,要師出有名,這樣才得人心。還有就是戰爭籌備時的各種運籌帷幄,各種利害關係的牽扯,各勢力之間的會晤與盟約,這都是史詩性的真實。而戰時也注重三軍士氣的提振,軍法佈陣的運籌。還有就是英雄色彩的渲染,比如蘭尼斯特麾下大將獵狗率軍從城門衝出迎戰時吼道:「誰死前劍上不沾點血,我奸他屍!」雖然粗野,但軍人的血性與好漢的氣場表現的淋漓盡致。還有那句:」那水作甚?拿酒來!」讓我夢迴三國,見識到了夏侯惇激戰正酣遭遇流矢,自吞左目的傳說。既有戰前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的烘托,又有戰時血肉橫飛的殘忍悲壯,以及戰後勝敗雙方心理的精妙捕捉,這樣的戰爭怎能不精彩?而這樣的戰爭在我看來似曾相識。

 
          同為魔幻巨著的《魔戒》,最值得稱道的也是戰爭場景的描繪了,但是《魔戒》的戰爭,是純粹的邪與惡的對抗,對於惡的一方,並沒有過多的性格描寫,這樣給觀者的印象就不深。比如最大反派索隆麾下的戒靈,他們是很強大,但他們的性格都很單薄,他們被魔戒腐蝕了本性只能無條件的依附主人索隆。而在《權力的遊戲》中,各方勢力逐鹿中原,沒有誰是絕對的強大,主與仆之間充斥著反叛與復仇,局勢能在瞬間斗轉,對於未來的不可知與權欲的驅使讓故事情節更加撲朔迷離。而魔戒無論過程多麼曲折,我們都知道最後是邪不勝正的。這裡沒有貶損《魔戒》的意思,從情結來講,我更割捨不下魔戒,相信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魔戒》的偉大無需贅述,它開創了西方魔幻小說正義對抗邪惡的先河,歌頌了人性的真善美,描繪了神奇的中州世界的恢宏圖景。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魔戒》已經與這個時代有些脫節了,相比之下,《冰與火之歌》顯然更符合現代人口味。當然,我還是更喜歡《魔戒》,第一次總是最難忘的。
          
       
       我還想說的是該劇中價值觀念對人物的束縛與命運的影響,這也是東方小說比較明顯的特徵。在我的固有觀念中,西方文明之優勢,體現在近現代。倘若追溯遠古時期的文明,西方雖曾出現過橫跨亞非歐的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等強盛一時的帝國,但在長期的征伐與交融中,他們喪失了原有的國家榮譽感、民族歸屬感以及一些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必須恪守的道德準則。反觀我大天朝,雖也經歷改朝換代,蠻夷入侵,但終究有一套儒家的核心價值體系,不論統治者是誰,家國觀念始終深存於心。所以在我淺薄的意識中,我覺得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比較傾向於自由、民主,他們也不會像我們東方人一樣受儒家思想的制約,他們的帝王也沒有高度專制,所以同時期比較下,我大天朝自然更加強盛。而西方國家得益於這點,步入現代文明也就更早。
         但當我發現艾德.史塔克的愚忠時,我很驚訝。後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西方人也處處被固有價值觀掣肘。比如我先前提到的他們出征也得師出有名,這表明對於民心的拉攏他們也很看重。詹姆.蘭尼斯特刺殺的雖是瘋王,卻也難逃「弒君者」一世罵名。再比如坦格利安王室的流亡異域的兩個遺孤,他們雖已亡國,但始終不忘收復江山,並以王室正統自居,在草包韋賽里斯·坦格利安死後,丹尼莉絲毅然扛起了光復大任,從一個嬌弱女子一步步走向成為權力中心的龍女王。原本她可以過輕鬆自在的生活,置光復大業於不顧,可她沒有那樣做,這就可以想見家族王室觀念在她心中紮根之深,即便亡國時她不過是個襁褓。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守夜人的價值觀,守夜人的誓詞是在威武霸道,翻譯也是信達雅————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將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將不戴寶冠,不爭榮寵。我將盡忠職守,生死於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劍,長城上的守衛,抵禦寒冷的烈焰,破曉時分的光線,喚醒眠者的號角,守護王國的堅盾。我將生命與榮耀獻給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那句台詞也是深人人心——當北方蠻夷入侵長城時,我們身後誰坐鐵王座還重要嗎?一直以來我覺得守夜人實在了不起,他們都堅如磐石而且是真正的保家衛國。直到雪諾與美麗的女野人在荒野的爭執,我才發現,原來雪諾他們的觀念也是狹隘的,至少跳不出那個時代的視角。所謂的文明人與野蠻人的血仇,其實是兩個文化的隔閡,在文明人的固有觀念里,野蠻人不開化,讓他們進了長城必將生靈塗炭。而站在野蠻人的視角看,他們與文明人同屬一片土地,為何自己無立足的權利?

       這就好比北宋時期,宋人與契丹人的仇恨。即便是賢明如蕭峰,在得知自己身世前也是痛恨契丹人,甚至在確認自己是契丹人後也痛不欲生,所幸雁門關外,見到宋兵屠殺遼人百姓,他才醒悟,並從此「不以宋人為榮,不以遼人為恥」。價值觀念這東西,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的,比如今人看宋遼之爭,能冷靜對待,但那個時代的人,從小被洗腦,哪裡還有正確的觀念?試想數千年後,地球已形成一個村落,後人如何看待中日瓜葛呢?
        
       但正是因為作者給人物套上那個時代的價值觀的枷鎖,使故事架構更顯合理,更具備歷史厚重感。劇中沒有誰是絕對正義的一方,即便是人物核心忠誠善良的史塔克一家,也有卑劣的時候,因為價值觀念的束縛,更顯出人性的複雜。


          《權力的遊戲》早在2006年就風傳籌拍,但直到11年才出了第一季,作品的效果顯然對得起這麼精心的籌備,也達到了人們的預期。而原著小說《冰與火之歌》從96年出第一捲到現在也才出到第五卷,構思也從最先的三部到現在的七部甚至八部。可能等到書與劇都完結的時候,我已經是大叔了,但經典永遠值得期待。如果說《魔戒》是開先河的豐碑,那《冰與火之歌》就是脫離窠臼另闢蹊徑的劃時代作品。他沒有陷入《魔戒》之後諸多魔幻小說的桎梏,只是單純的圍繞精靈、巨龍等各種奇幻元素,而是以奇幻為載體,著重描寫人,突出的是「權力」的主題。小說我沒看過,但從各書迷對電視劇的評價來看,就可見一斑了。在我看來,這是部神劇,幾乎無可挑剔,可還是有書迷對電視劇的情節編寫與人物的設置不甚滿意。所以小說以後自當細細品讀。


         從這部劇中,我看到了東方文化的韻味,或許,這些才是吸引我們東方人的所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