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圣女贞德/圣女贞德的故事/卢贝松之圣女贞德

6.4 / 69,935人    158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蜜拉喬娃維琪 達斯汀霍夫曼 費唐娜薇 約翰馬可維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北渚

2014-07-20 07:07:12

撒旦的另一張臉


這部電影,是好幾年以前,在中央六台的佳片有約看到過。那時候正好痴迷帝國時代的單機遊戲,聖女貞德的戰役打通關了,也就記住了這電影。

很奇怪,高考完的那天晚上,沒出去瘋,默默找到這電影,又看了一遍,自己都奇怪為什麼會想到它。後來想,也許是那時和電影裡的女孩一樣,處在孤獨和不安之中,所以就想聽到她那一句「我要你現在就與我同在」。

電影太長了,看了好幾遍,都只是看到一半,貞德打完勝仗的部份,所以一直以為電影講述的就是熱血的戰爭,直到昨天晚上,把後半部份看完,然後覺得之前都是誤解。貞德所看到的上帝,原來是撒旦的另一張臉啊。

想起不久之前看的德萊葉的《聖女貞德蒙難記》,貞德受審判和被燒死,他們戲弄她,給她戴上一頂荊棘冠冕,和耶穌的一樣。呂克貝松的版本,完整講述了貞德一生的故事,儘管她的一生也只有十九年。

忘記初心,偏行己路,自以為義…我們都會有。帕斯卡《道德與學說》中說:「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義人,他們以為自己是罪人;另一種是罪人,他們以為自己是義人。」受主教審判的時候,貞德堅持說,我不要受你們的審判,我是上帝的使者,你們沒有資格讓我說我不願意說的話;主教讓貞德背誦主禱文時,貞德一再要求說,你要先聽我懺悔……這時候她自己已經充滿了矛盾。

拉維·撒伽利亞《偉大的織匠》說,我們的生活之所以飽經憂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

為什麼要征戰和殺戮。不是上帝的呼召,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甚或,邪念。是貞德最後對黑衣的撒旦說的,驕傲、自私、殘酷。想起有人說,十字軍東征和納粹屠殺猶太人,都是打著上帝的旗號,師出有名,他們把良心交給了上帝,因此而無所顧忌,連常人都不如。電影裡的貞德,也有這個原因嗎,如果是這樣,該多麼可怕,最可怕的莫過於喪失判斷力。

所以上帝給我們的寬恕和恩典慈愛,界限在哪裡。信仰就這樣被人自知或不自知地操控和利用,變得不再純粹,變得面目全非。「仁慈的父,我已墜入看不見罪的國度,請原諒我的自負。」

愛德華茲《信仰的深情》一書中,否定了很多在人們看來是正當的宗教情感的表現,比如激情。不要靠神蹟或者啟示,也不要被狂熱的感情所裹挾,因為信仰是建立在事實和信心上,而非建立在感覺與情緒上。

是利用與掌控,還是謙卑與順服。要一張被光照而喜樂滿足的臉,而不是一張被灼燒而扭曲變形的臉。

片尾字幕說,貞德被梵蒂岡封為聖女,時間是五百年後。貞德最後的懺悔,得到了上帝的寬恕,而「求你釋放我」這句話,我認為是電影最深刻的台詞。貞德一生都被捆綁著,小時候是對戰爭的可怖記憶,長大後是收復國土的強烈渴望,還包括因自己殺了人而產生的罪惡感。最後在獄中,是對著黑衣的撒旦說了「求你釋放我」,然後就站在了火刑柱上。

路加福音第五章第一節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惡挾制。」他所賜的自由,你若求,便能得著,為什麼要等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有點借題發揮了,其實電影本身,有更多的內容,只是我的興趣點在這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