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賓漢--Ben-Hur

宾虚/宾汉/宾虚传

8.1 / 254,752人    212分鐘 | Sweden:219分鐘 (1970) | Sweden:224分鐘 (1962) | UK:222分鐘 (1993 re-release) | 214分鐘 (DVD edition

導演: 威廉惠勒
編劇: Lew Wallace Karl Tunberg
演員: 卻爾登希斯頓 Jack Hawkins Haya Harareet Stephen Boy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椰子

2014-07-25 02:41:51

領受神的福音


史詩級的劇情,氣勢磅礴的音樂,最重要的是——領受神的福音。
1959年的史詩巨作《賓虛》,改編自長篇小說《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本小說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盧-華萊士(Lew Wallace)的美國內戰時期的著名將軍。當年,他本打算與好友英格索(Ingersoll)合寫一部書,以求根除基督教之迷,揭穿耶穌「上帝之子」的偽面目。華萊士為此在歐洲和美國多所著名的圖書館中研究了兩年多時間。但是在準備寫第二章時,他忽然跪了下來對基督像喊道:「我的主!我的神!」原來他發現他所找到的一切有關基督神性的證據都是確鑿無疑的。他再也不能否認耶穌基督是「上帝之子」。於是華萊士寫出了本書----關於基督時代最著名的小說。
由這則軼聞,我們可以看出,本片的原著小說的創作歷程,就是一個人被基督教義征服的過程,於是本片的內容便緊緊地關注著主人公賓虛如何被「不可見力」指引著來到了耶穌的面前,並被耶穌的血洗禮從而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影片的目的不是從外到內地闡釋基督教義,而是通過賓虛的人生歷程,完成從內到外的信仰征服。為了讓觀眾更容易接受,本片明線是猶太貴族之子賓虛在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後的一連串跌宕起伏的遭遇,暗線則是耶穌的救世。儘管影片從頭至尾都無法看清耶穌的長相,只有背影、側影和遠景,甚至在眾人提到他的時候也多以「那個人」代稱,但是他和賓虛的兩次相遇,分別給了其生的勇氣和生的希望,把賓虛從身體崩潰的邊緣和心理崩潰的邊緣兩度拉了回來。由此,一個問題產生了——為什麼上帝總是給我們一個背影?或者,為什麼麼導演認為,上帝只會留給人們一個背影?也許他想讓我們認為:我們遇見的每一個好心人都是上帝;也給了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上帝之子的機會。
《賓虛》彷彿使自身成為了《聖經》文本十分接近的一種「補充」。而這個補充的特別在於,《聖經》文本帶我們看到的是通過門徒眼裡所見的耶穌,這一些門徒在聖經的其他部份則成為了主角。而《賓虛》的導演則賦予了電影譬擬《聖經》的門徒故事和氣氛。其主角是賓虛和他的一家人。《賓虛》專注於講述的是個體的內心,情節按照隱喻來說,可以說是世界與靈魂的衝撞,仇恨與寬恕的衝撞,愛與被救贖——最終彙集在耶穌基督的受難事件中成為高潮,而每一個人都在這場經歷里被釋放。編劇藉著片中的羅馬帝國官員的口嘲諷猶太人的福音:新出來的學者竟然宣揚上帝在每個人的身上。在我看來,這句話其實真正把基督教的福音說了出來,那就是信、望、愛,就存在於(住在)我們身體(的聖靈)里,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活出上帝的模樣。這是令人靈魂開天闢地的消息,也可以理解耶穌話語帶給祭司和法利賽人那難以置信的衝擊。它衝破了這個絕望的世界,以及那個與世界媾和已深的宗教機構。
賓虛電影裡的真實,其實帶給我們的,是一個錯隔於電影真實的「重疊故事」,那就是賓虛代表著我們的心靈接近於電影裡的那個時代,而那個時代與這個時代,因耶穌因心靈相遇,其實永遠未曾分離,也永遠不會落伍。歷史上有的摩西也罷,虛構的賓虛也罷,跟隨上帝的人,原是被這個世界趕逐、蔑視、不可融入的人,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不配有的人。他們屬於耶穌的國。
所有電腦特效巨大的場景,都是真實的史詩的宏大人性的魅力。情感戲上的處理又如此細膩真實,時間的歷練,讓此片如同品味一杯葡萄美酒回味悠長。
快餐時代的來臨我們面對如此多的文化選擇,有的時候就是少了那精心的刻畫和對信仰的堅持。不知道現在拍攝的電影,50年後還有多少留存在世人心...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