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後窗--Rear Window

后窗/AlfredHitchcock'sRearWindow/Fenêtresurcour

8.5 / 532,948人    112分鐘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編劇: John Michael Hayes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葛麗絲凱莉 Wendell Corey Thelma Ritter Raymond Bur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江湖夜雨十年

2014-07-26 09:23:12

品味電影的藝術感


       昨天晚上,莫名地又看了遍《後窗》,感觸很多,尤其是關於電影的一些很寬泛的思考。在商業電影氾濫的今天,還能把電影當做一門藝術來欣賞嗎?至少,這部電影,當之無愧,其精緻程度恰如藝術品般的特質,讓人流連嘆賞。
    五十年代的電影,從蒙太奇的手法上看,明顯遲緩,對比三、四十年後的翻拍或者是改拍,我無法評價孰優孰劣。尤其是電影開篇時那個全景式的旋轉鏡頭,儼然有著戲劇舞台般的效果,演員的表演,無論是肢體動作還是語言表情,都是那樣的自然和連貫。導演的刻意隱忍,對鏡頭的吝惜,我以為恰恰、完全是有必要的。因為,就在該片劇情漸入高潮之際,剪輯畫面明顯增多——女主人麗莎和護工冒險去搜查;男主人公傑夫在對面窗後瞭望觀察;鏡頭語言在不斷地切換往互,加之男主人面部表情的特寫,就在不經意間,緊張的情緒開始瀰漫,開始不斷強化,直到最終那閃光燈的特效以及男主人公墜樓的鏡頭特寫。當然,這些就是希區柯克式的懸疑技巧,完全可以說是人類視覺與心理的一種本能和效果,但是我所聯想到的是電影開篇的平和和克制。正是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把握,才讓這部電影變得如此熠熠生輝。我不懂現如今的導演是如何理解所謂節奏感的,尤其是對電影的整體把握,而如何把握電影觀眾的情緒,更是體現導演才華的極致。我想,希區柯克做到了,所以,他是大師級別的導演。
    就電影情節而言,《後窗》是平淡的,然而,其內涵又是相當有韻味的。通過一個窗戶去窺視鄰里,或是滿足獵奇或是滿足娛樂或是滿足病態,這不單是個道德層面的問題,更有人與人相處的社會化問題。影片設置了一個小狗被害的場景,通過劇中人物的哭訴,將這一問題拋給了觀眾,引發著共鳴和感觸,也表達著影片的某種立場和觀點。
    對人物的刻畫,我想,只有在仔細觀賞影片多遍後,才會有更多的理解和發現。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矛盾,其實從一開始就在不斷顯現,一方是有著冒險精神的新聞攝影,一方是有著時尚背景的模特明星,偶然的邂逅,相互的吸引,但是性格上的差異又在相互排斥,始終沒有一個平衡點。然而,就在關於對面住戶的不斷猜疑和偵察中,這對情侶終於明白各自在對方心裡的位置,乃至自己的選擇。所以,影片最後,傑夫老老實實地癱在輪椅上,雙腿打著石膏,而臉上流露著滿足愜意的笑容,麗莎則翻看著一本冒險小說,緊接著又換回了時尚雜誌,她臉上彷彿也洋溢著竊竊然的笑意。在影片前一部份,傑夫和護工女士的對話也有些類似的暗示,情侶夫妻之間的性格差異根本不會左右情感上的吸引和慰藉,差異完全可以成為互補式的和諧,可見用性格差異來離婚,就是個蹩腳的藉口,一般都會再補充那麼一句「感情不合」。同時,從這部電影裡,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在美國人的精神層面上,永遠少不了「冒險」這兩個字。
    很多人都不會忘記這部電影裡那幾個經典的鏡頭,尤其是那些女性觀眾,我想,就如同繪畫一般,構圖的精巧是其一,而演員的氣質更是關鍵。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結尾,而是影片中段71分鐘時的那個近一分鐘的長鏡頭,麗莎身著淺綠色的套裝,戴著薄薄的面紗,在聽到音樂家鄰居的鋼琴後,在傑夫輪椅前的床榻上緩緩側臥,臉帶微笑,沉浸其間,這幅畫面,實在很唯美,而背景優美的音樂,以及男女雙方一尖刻一沉緩的對白,更有著一番別樣的意境。這才是電影,為何被稱為綜合藝術的,最直白的證詞。
    《後窗》不能算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然而,真正細細品味,又是讓我為之擊節叫好的電影,讓我感受電影藝術魅力的電影,實在值得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