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箭穿心--Feng shui

万箭穿心/风水/FengShui

7.7 / 676人    120分鐘

導演: 王競
編劇: 吳楠
演員: 顏丙燕 陳剛 焦剛 李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灰袍·卻塵思

2014-07-29 07:04:25

一代中國女人的無路可退與強忍的堅守


無知的罪,堅強地承擔,螻蟻般的生活,卻富有堅強的意志。顏丙燕把中國女性的真實表達地淋漓盡致,看完電影讀出來的更多是中國女人的無奈,但電影也儘量挖掘了在背後的強大忍耐力——悲哀與忍耐的結合不知道該稱讚,還是該悲哀,無論如何不可否認中華大地上正是有這樣千千萬萬個母親的吃苦耐勞,才孕育了現在的我們。
那麼,作為子代的我們就必鬚髮問,難道這就是無法改變的命運嗎?難道母親的堅強和隱忍僅僅只是造就了下一代人的繼續堅強和隱忍嗎?我們是否要調調方向,回身俯瞰一下母系的生活?是否還有其他的倫理生活值得我們選擇?
所以,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塊看看電影的結尾,故事的結尾各個人物依然缺乏明晰的人生道路,分離破碎的家庭和各自的無知、罪業並未消逝,就常理而言時間並不能融化積累多年的矛盾,因而從這個問題看,導演此電影的倫理問題並沒有回答的能力。
最後李寶莉跟建建的結合未必就會幸福,甚至完全可能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李寶莉在故事最後所能夠學到的(甚至可能是她領悟的極限)便是抽身離開那個房子,為的是讓孩子開開心心地生活,這種「無私」其實在李寶莉身上一直存在,甚至是一貫的——連傷害他老公、失去他兒子的動因也在這裡,只不過最後的抉擇是某種高級的、昇華了的「無私」。
或許大部份觀眾看到這裡有所釋然,似乎矛盾已經開始和解。從我個人來看,電影所映射的現實家庭或許以後確實和解了,長大成人後的兒子領悟到母親的含辛茹苦回頭認了媽媽,但電影最要命的倫理問題並沒有回答——兒子 的生活需要繼續繼承他媽媽的價值觀嗎?李寶莉辛辛苦苦十幾年,一直處於無奈、忍讓和精神匱乏的狀態,供養兒子讀書,所為的精神意義何在?
可能但並不值得繼承,兒子的恨是相對容易去掉的,畢竟血溶於水,但是兒子十幾年來(電影與原書不同,電影是十八歲)所習得和壓抑的生活價值依然沒有被剔除和釋放。母親一切都為了孩子的十幾年包袱依然沉重地掛在他的脖子上,甚至會帶入他的新一代婚姻家庭當中,代際循環一切往復,在這種價值體系下,一個男人、一個兒子就不得不做兩個人三個人來活著,一個為自己活著(就像李寶莉的老公選擇出軌,與那個女同事白天去開房,那是他自己的意志和慾望的實現),一個為被她老婆託付的樣子活著(為此他就不得不受辱、忍耐),或許他還不得不為被他母親託付的樣子活著(為此他就不得不將母親接到自己的住處,不得不接受孝道的責問)……
李寶莉的無知,第一層的無知便是喪失了自我,而將生活的沉重精神壓力轉給了旁人,對此她長久地一無所知,甚至整個電影結束都很難看得出她有覺醒,最多她之看到了一半——她知道了自己的存在會壓抑到孩子的生活,但她並不清楚這是為什麼,其實正是她一直把自己的精神壓力甩給了最親近的人,才會讓兒子這麼疏遠她,當然,這種無知是可以原諒的,尤其是在丈夫死後,那時候她們的家庭真是一個比較匱乏的家庭。在嚴重的匱乏之下,她無從估計精神,無從考慮到兒子的精神世界,無從考慮更長遠的理性生活謀劃。
或許顏丙燕的角色就是某些時代中國女人沒有出路的縮影 ,但是我們依然要追問出路,尋找光明。
-----------------------------
李寶莉的不察與無知:
1. 婚姻當中的優越感與對丈夫出身的歧視。
「我家裡條件是不好,菜場買菜人的姑娘,可憑我的長相,追我的人也不少,這你知道。我選他個鄉下人,這是他的福氣。他憑什麼不好好對我,還要我好好對他?」——李寶莉

2. 影片49分鐘,即便在丈夫馬尚武投江自殺之後,身為人妻的她依然沒有想清楚丈夫自殺的原因。
「我想不明白,好不容易搬了新屋,一下子說離婚,一下子又跳了江,到底為什麼呀?」——李寶莉

還有其他一些具體的不察,包括她對挑扁擔職業出路無長遠考慮(反倒是流氓氣的建建看到了物流行業的興起最終會讓「扁擔們」失業),她對建建一直以來照顧她存有的「不軌之心」(最後似乎是「不軌」轉軌為「正規」)。
-----------------------------
尚待討論的電影話題:
1. 電影情節鋪墊的瑕疵:馬主任跟周芬感情進展居然如此迅速,作為觀眾看到電影拍攝到二人開房時仍然不敢相信,甚至以為這是李寶莉的誤會。看完之後才發現這是導演的鋪墊不足,而且對馬主任、周芬的人物形象與內心的刻畫不夠相關。
馬主任內心謹慎,但又似乎在工廠當中有外向領導的作風,這是個矛盾。從電影對他跟周芬的刻畫看,他們兩個只是尚處於朦朧的曖昧階段,最重要的場景也只是周芬暗示她對馬有好感(事後發現更多是功利意義的好感,甚至說是勾引),但就在示好的同一天馬主任居然就跟周芬去桃源賓館去開房(不得不提這個「桃源賓館」的【桃源】二字,顯然是暗示桃花運、紅杏出牆之意)。就兩個人的刻畫,所處的時代道德環境,尤其是馬主任的謹慎性格,只是得到那麼一點積極信號就敢於完成愛情上的「狂飆突進」實在讓後生感到可畏, 這樣的情節設定讓我頗為驚訝。
不知道在20世紀九十年代那種道德環境下,領導潛規則女員工是否就是這麼隨便,當然這個發問也只是 說明導演對這個關鍵情節的鋪墊不夠,在那個時代環境下 兩個人最終發生性接觸也是早晚的事情。
還有一個問題,在那個年代即便兩個人開房周芬實在也沒有必要叫床叫地那麼銷魂,這不是2010後啊。所以李寶莉在房間外聽到二人做愛的纏綿聲可能更多的也是照顧當今觀眾,情節渲染之用。真實的男女兩人偷情,而且是鐘點房,估計不會搞得聲勢浩大,會小心一些。
如果非得解釋下週芬的這個叫床,或許合理之處就是在於她的生理不自主……問題是馬主任好像有些陽痿(從後面他同李寶莉的夫妻生活看),為了解釋這個恐怕只能再附加一條,男人偷腥的時候全身心都能煥發第二春吧。

2.李寶莉人物形象特點在電影前後兩半段的重大差異。電影重看幾遍愈發發現,在馬學武自殺後導演更多的是在積極表現李寶莉的堅韌、無私,更多的是正面的刻畫飽含熱淚的同情,而在馬學武自殺之前,導演所塑造的李寶莉則是一個不知好歹、刁蠻刻薄、功利且精於計算的家庭婦女形象。

3.李寶莉身上的樸素與仗義。雖然李寶莉俗氣、功利、說話刻薄、精於小帳的計算,是一個典型小市民形象(這也的確符合電影城市賣菜家女的設計)。但是李寶莉具有傳統中國底層人的那種義氣、仗義、無私和堅韌。她會在買襪子的同時去幫助何嫂來挑扁擔賺錢,也在何嫂家庭遭遇變故,咬緊牙關抽出一千塊幫助。

4.李寶莉的性生活。個人理解電影當中的性有普遍代表性,片頭便是李寶莉與丈夫的床上對話,李寶莉想要而丈夫卻沒給,這是一處。從這一處來看,李寶莉應該處於女人三十如狼似虎的年紀。而另一處則是她被建建在麵包車上強迫,這一處電影描寫的略有不清晰,似乎剛開始反抗了一會兒,而最後其實順從了。當然,這兩處中間倒還有一處李寶莉跟馬尚武的床戲,馬尚武未舉,很無奈地被李寶莉從身上推了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