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永遠的0--The Eternal Zero

永远的/永遠/

7.3 / 2,198人    Japan:144分鐘

導演: 山崎貴
編劇: 山崎貴 林民夫
演員: 岡田准一 三浦春馬 井上真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秦觀關

2014-08-12 00:42:19

從《男人們的大和》到《永遠的0》


《永遠的0》與《男人們的大和》同屬於日本拍攝的以二戰日本海軍為視角的太平洋戰爭影片,《0》寫的是海軍航空兵,《大和》則是戰艦的水兵。兩部的主題一致,點染的意境和表達的思想也非常接近,都是以微觀層面的日軍士兵個體的故事,來表達對慘痛戰爭的反思和對生命價值的珍重。

但是作為一個二戰戰勝國的公民,看到戰敗者如此痛陳自己的慘痛經歷,心中的滋味頗為複雜:不能說珍惜生命的主題不正確,不能說日本蒙受的戰爭苦難不真實。但是歷史的反思不能侷限於個人對歷史某一事件的感性體會,而必須追究這場悲劇的起源,如果讓籠統的道德觀念蒙蔽了客觀的歷史理性,我們至多能夠體會這些歷史悲劇的慘痛,而難以吸取歷史教訓,從歷史與現實的運行邏輯中,避免悲劇的再度發生。《0》與《大和》,最巧妙的手腕就在於,大肆渲染戰爭的苦痛,戰爭帶給日本人的苦痛,以極具情感衝擊的感性場景,模糊了歷史發展的理性邏輯,只知道有惡,不知道這種惡的起源——這也許不是日方劇作者們的故意為之,因為這種歷史觀充斥於戰後日本人的頭腦當中。理性地探尋戰爭悲劇的起源,也許不是《0》和《大和》的任務,從藝術角度這兩部作品十分成功,但兩劇折射出當代日本人歷史反思的膚淺、歷史視角的狹隘、不願充分面對歷史事實的執拗。兩劇共同的觀點是:個體不能選擇戰爭,而只能服從,戰爭的悲劇不是任何個體帶來的。而這個觀點極易推導出頗為中國人反感的結論:作為普通的日本人,「我」反對戰爭,不過「我」不應也不必承擔戰爭的歷史責任。

日本為何走上戰爭之路?NHK於2011年推出了4集的紀錄片,從高層的決策機制、大眾社會輿論等多方面分析了日本戰爭狂熱的起源,這部紀錄片也傳達出一個資訊:日本發動戰爭並非蓄謀已久,戰爭並非不可避免,只是一個接一個的偶然和高層領導間相互的扯皮推諉,導致了日本不得不滑向戰爭。那時候日本的內閣、軍部要員們,無人不知對美國開展幾乎沒有勝算,但是他們想的不是如何制止戰爭,而是如何推卸自己發動戰爭的責任,既不想公開反對開戰以被下層軍官和老百姓看不起,也不想鑑定支持開戰而承擔這場對比懸殊的戰爭的危險後果。所有人都在逃避,逃避的結果就是闖下大禍,而無人甘願負責。所以,日本的過去和現時的決策者們,與日本普通人一樣,並非喜愛戰爭,也不見得為戰爭辯解,但是慣於逃避,慣於推卸責任,使得至今日本對自己蒙受的戰爭災難,僅僅限於「珍惜生命」這等爛俗膚淺的命題。

另外兩部描寫海軍的《山本五十六》和《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就能看出日本人在陳述歷史時的表達習慣,山本五十六是反對日本對華、對美開戰的代表,海軍也是戰前反對德日結盟的主力,但是海軍成了太平洋戰爭的先鋒,在太平洋戰爭中悲劇地覆滅了。也正是因為海軍當初的此等表現,日本的二戰電影非常喜歡寫海軍和太平洋戰爭,而對陸軍和大陸戰場似乎沒那多筆墨,而陸軍也恰恰是犯下戰爭罪行最嚴重的群體。而現今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對當代人歷史觀的塑造,遠遠強於枯燥的課本、文檔資料、紀錄片以及學術著作,中國人是看《小兵張嘎》《地雷戰》《血戰台兒莊》這些片子了解日本的對外戰爭的,日本人則是看《山本五十六》《啊!海軍》《軍閥》這些片子了解對外戰爭歷史的,歷史觀的差異必然巨大。

日本無條件投降至今已經過去將近70年歷史,但是日本人對當年導致戰爭悲劇的政治體制、民族道德和文化(或者用一個中國的逆向種族主義者愛用的詞,「劣根性」)顯然還缺乏深刻的認識,《0》和《大和》痛陳日本普通人的戰爭苦痛,但是這些普通人卻始終沒有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捲進這場苦痛之中,他們的苦痛將由誰、以何種方式來負責。崇尚忠誠、勇敢,是日本文化的道德傳統,但是日本的忠、勇與中國不同,中國講求的是「以道事君」,忠、勇需要以「仁」「義」的價值準則予以規制,而少仁寡義的日本,儘管飽嘗了團結協作帶來的效率和成就,但是也因此付出了盲從愚忠的代價。

總之,《0》《大和》都不失為優秀的影視作品,但是作為戰爭反思的思想集成,它們顯然還是膚淺幼稚的,感人,但並不深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