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67,032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米粒

2014-08-12 16:58:46

擁抱時間的流逝


電影叫《少年時代》,劇情一句話概括起來也是「一個普通德州男孩6到18歲的人生」,但我覺得,林克萊特鏡頭下的主角是「時間」。電影裡我們隨處可見時間留下的印記:主角們用的通訊設備,從翻蓋手機到iPhone4;各種電子遊戲(這方面由於我是女生所以不太了解,應該都是當年很流行的遊戲,有全部玩過的朋友嗎?);美國總統由小布希變成了歐巴馬;新千年流行金曲大串燒般的OST;爸爸(Ethan Hawke)開的車從古董GTO變成了新款SUV... 但最明顯也最讓人唏噓的,還是角色本身的外形在12年的時間裡真的成長、改變了,給觀眾的震動絕對是那種「多年以後」然後換個演員的做法達不到的。梅森(Ellar Coltrane)由一個萌萌的小正太,變成有點小肥的懵懂少年,突然又變成瘦削的長著青春痘的打著各式耳釘的高中生。媽媽Olivia(Patricia Arquette)的變化更讓我感同身受,她由瘦變胖又由胖變瘦,努力地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皺紋悄悄地爬上了她的眼角——看到她坐在廚房戴著眼鏡處理成堆的帳單,心裡突然一陣酸:從我記事時起,就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是「正當年、力壯的中青年」,他們身材沒咋走樣,頭髮也沒咋變少,看看年輕時候的照片絕不會覺得天上地下的那種,每天工作、回家,過問我的學習,吃飯時開開只有三個人懂的玩笑。但突然有一天,我離開家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求學、工作,一年才能見到他們一次;三年前暑假回家,我突然發現他們看書看報都需要一人戴副老花眼鏡了。雖然我現在早已習慣兩個人視訊前說「等一下,我找找眼鏡」,但這件事當時給我的打擊我卻一直記得。我們看著每天見面的家人,會覺得時間很慢,不會感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年見一次——就像《少年時代》這樣——會覺得這種無形的力量包圍、改變著每一個人。

所以最後的成片我們看到,沒有任何字幕來提示時間到了哪一年、梅森多少歲了、幾年級了,剪輯師無縫拼接般地把素材連起來,更讓人感到時間在不經意間從指間溜走。上一個鏡頭梅森還在和爸爸討論如何和女生交流,下一個鏡頭他已經帶著女朋友在凌晨的奧斯汀擁吻。許多人會覺得,德州少年的青春期和自己的人生實在太不一樣,電影沒有很強的代入感。但我覺得,這三個小時就像——我從12年前開始,就和一個叫梅森的男孩每年一起參加夏令營,成為了朋友,每次就兩三天的時間,我沒有機會了解他生活中全部的故事,卻足夠聽他道出他覺得最值得回味的瞬間。三個小時可以是一部很長的電影,也可以是一段很短的時間,讓我去了解一個人並愛上這個角色,他的故事我願意一直看一直聽下去。

和林克萊特往常的電影一樣,本片沒有傳統的三幕戲劇結構和激烈的戲劇衝突,筆墨都用在刻畫人物上。他的電影給人的感覺總是一種「意外的美」,裡面的人物聊起來似乎永遠停不下來,說到哪是哪,所有的對話都像即興表演。但正是這些自然、無痕跡的對話最體現他劇作的功力:他的電影全都是有完整的劇本和全部的對話的,《少年時代》在開拍之前已經確立了所有的情節大綱,雖然具體的對話是一邊拍一邊完成的,但無一例外全都經過了精心的雕琢。

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又是林克萊特最不一樣的一部電影。他在女兒Lorelei剛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有了這個想法,覺得應該用影像為她記錄下這一段特別的人生(做他的女兒真幸福呀)。於是就像一個社會實驗一樣,他每年找同樣的一小班人馬,用很小的投資(用製片人的話來說就是「每年拿出公司的一點零用錢」)只拍三四天,演員們在鏡頭裡和鏡頭外都像家人一樣親密,難怪最後的效果像記錄片一樣真切了。電影雖然說的是成長於21世紀的一代,但仍舊有從林克萊特自己生活中取材的部份。他自己的母親就和Olivia一樣,結婚生子後重新回到學校,一邊工作一邊深造,支持家庭的同時終於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導演解釋說,其實周圍的人對他母親這樣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做法有誤解,覺得她沒有對孩子付出足夠的時間和關心,電影某種程度上是給媽媽的「正名」。

而就算是性格浪蕩不羈甚至說不太稱職的爸爸,總是有一遭沒一遭地出現,卻在每次的相聚流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每次父子的對話都令人印象深刻。是的,電影裡每個主角都非常可愛,美好到不可思議,甚至都有點太完美了。我想這一定是導演的私心,在這本私人家庭的相簿上留下的都是最美的人、最美的瞬間。電影裡也有些混蛋角色,媽媽的幾任老公首當其衝,酗酒的酗酒,打人的打人,但他們來了又都走了,許多當年看上去危急如命懸一線的事件,等它完全過去後竟像上輩子那麼遠。這些人這些事肯定或多或少在生命中留下了印記,可生命和時間的長河沖不散的,是那些更值得留下的人。

在梅森高中畢業準備去上大學的時候,媽媽突然情緒失控哭了起來,說「我本來覺得人生還會有更多」。但電影看到這裡,我並不覺得傷感佔了上風,尤其對媽媽來說。沒錯,過著最普通人生的我們,時常會發出這種感慨,為什麼我的生命還沒發生什麼驚心動魄的事,它就過去了?林克萊特通過《少年時代》好像在對我們說,你看,你的生命里其實發生了很多很多,多到你都無法看到全部。對於過去的事,與其傷感地去回憶,不如把它看成時間留給自己的寶物,去感受、擁抱它。爸爸對梅森說:「生活的意義?重要嗎?重要的是你有所感悟。」電影好像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它不像以往的作品,不在講述過去的故事,也沒有賦予未來的想像,它說的就是「現在」,一個正在進行時,一個轉瞬即逝的時間點——或許這部電影也無法把握這一瞬,但它讓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現在」的存在,和它不可比擬的美。

對於「現在」的把握,或許林克萊特的感悟的確深——在兩年前一場德州大火中,他失去了自己一塊地上大部份的房屋和幾乎所有的膠片收藏。那是他在20年前開始就自己動手打造的家,頃刻間灰飛煙滅。而他也驚訝於自己並沒有因這件事過份傷心,去年《少年時代》結束拍攝後,他就開始動手在同樣一片土地上重建。他在採訪中說到,自己在911事件前幾個月還曾去了世貿中心的雙子塔,感嘆這建築真是人類的奇蹟,一定會長久地留存下去,沒想到幾個月後一切瞬間坍塌,讓他意識到這世界上或許沒有任何東西能永遠存在。

所以最後梅森駕車離家,給我的感覺不是離別的難過,而是對未來的期待,期待看到下一章人生。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呀,就是去年看完《阿黛爾的生活》之後一模一樣的。藍裙子的女孩失去了愛情,但她還有最寶貴的青春,我就想這樣一直看她看下去,永遠期待她生活里下一個故事的發生。The moment seizes us... the film seizes me. 我有時候會覺得「過好生活已是不易,就別花太多時間沉迷(爛)電影了」,但每次看見這種電影,如同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擊中似的,它投射出比一部電影、三個小時多得多情緒,放大了生活中那些轉瞬即逝的最普通的美,或許這力量就是「永恆」吧。

花絮:1-電影裡的古董GTO是林克萊特的,TOYOTA卡車是Ellar的,那個造了一半的屋子工地是Ellar一個朋友家的... 2-Lorelei在進入青春期後突然變得很叛逆,不願再繼續演了,於是問林克萊特,「能把我的角色寫死嗎」... 林克萊特說不行這太抓馬了你必須給我接著演下去...

(關於幕後製作的ref來自在《紐約客》及《Interview Magazine》關於林克萊特的文章)

copyright@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