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esse

2014-08-13 21:52:32

基廷先生種下的春風


    這是我第二次再看。也是我第二次在最後一幕淚水盈眶。
    第一次流淚是因為基廷先生的離開,第二次流淚是因為陶德在眾人屈從時孤身站起課桌澄清事實,大喊船長。
    我想導演並沒有刻意讓觀影者偏頗誰對誰錯。基廷先生的確在引導學生追求自由與夢想的道路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他也給予了學生們學會膽量的同時不要落入愚蠢,也要學會理智謹慎。他的理念並不是肆無忌憚的放縱,相反地,他說「人類必需要在夢裡完全放縱自己的心靈」。他強調夢想,引導學生自由追夢,這在當時傳統保守的環境中,無疑是一種背叛。擁有好奇心的少年們熱情奔放,生氣勃勃,他們勇於去追逐死亡詩社,他們起初熱衷於它的神秘與隱秘的反叛意識,後來也上癮了這種自我激勵的詩歌朗誦。影片中的老師說:「十七歲的少男少女懂得什麼啊?等他們都上了大學,這些他們自然而然就會了。」 基廷的浪漫主義春風在現實主義濃重的雲霧籠罩里,最終難逃被包圍殆盡。
    基廷先生給了孩子們狂熱,給了他們詩人般的熱切與天真。我是多麼嚮往他們一群人傻傻地在洞穴里擊節吟詩的場景。那個洞穴恍若他們的精神天堂,在寧靜的夜幕下,他們遠離了塵世的喧囂,進行自我心靈的洗禮。他們都是詩人。追夢的人都是詩人。只是那麼一個初生的詩人情懷,卻抵擋不了現實殘暴的逼迫。誰不會痛心不已啊?尼爾,是那麼在舞台上光彩亮麗盡善盡美地演繹的精靈,在享受完表演戴過勝利的橄欖枝之後,卻選擇在生命蓬勃之際,毅然選擇去別處尋找夢想。基廷在影片初的附耳「人終究一死,把握今天」不能不說是諷刺。然而,諷刺並不是「臭大糞」。詩歌不是可以用平面的數字來丈量的,不是可以用量角器等工具分憂劣的。孩子們做的詩發自內心,寄寓追求。他們也許沒有莎士比亞對整個人類的偉大目光,但他們對於自己的探索,卻是個人的勝利。他們嘗試著改變自己,由內向到樂觀,由妥協到反抗,由功利到正義。即便基廷先生已然離開,他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的這顆滿懷信仰、追求自由、嚮往美好的種子,已經開始萌發生長。
       基廷先生只有一個,我的船長,再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