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堪戈漉

2014-08-15 11:50:35

向死而生的詩,向死而生的生命


下載完死亡詩社的第二或是第三天,羅賓威廉士逝世了。我不了解他的日常,僅僅談自己對這本電影的印象和思考。


詩歌,自從大學以來在兩個老師那裡聽到的比較多,一個是已經退休了的楊小洪老師,一個是現在的導師楊德龍老師。兩個人都是captain 系列的,我要怎麼說呢,可能是比較幸運吧。

我記得當時楊小洪老師要求我們寫期末總結文章,雖然我對教學理論一竅不通,還是花了很久終於寫了拙劣的《主體性教學》,結果被楊老師痛斥,得了0分,後來一怒之下,我寫了三千或五千多字的《這幾天的所思所想》,對楊老師上課的方式、理念徹徹底底做了一個大吐槽,結果老師讚揚我「思維有力量」,並給了我19分(總分是20)。我並不因為分數而自喜,反而,有機會時,我都會在部落格上給楊老師的說法提提意見。課程最後由「舞者」的主題變成了「圓規與舞者」,舞者是老師給的,圓規是我在小組總結時加的。

我非常敬佩這種 barbarous and spontaneous power,但是對於教學模式,我還是有異義:如此的課堂只不過是讓另一種激進的獨斷論替代了原本的保守獨斷論。用我的話說就是,「以自由為幌子搞自己的獨裁」。一旦沒有了分數,這個獨裁體制才真正自由了,不然的話,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是不可靠的。例如劇中老師要求撕書,並沒有學生公然反抗,並且劇情也引導著我們不去責難這一行為,這本身就和「遵從內心」的宗旨相違背。我非常警惕這樣的一種「個性解放」,因為它最終會導致更加可怕的專制。

從思想上說這一思潮和尼采和存在主義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更加具有熱情和信心,把übermensch 當做人生的目標,後者一般鼓動勇敢地獨立行動和承擔責任。已落入這個圈子就完全不是我的菜了,我是個dualist, a rationalist, 我是康德的學生,我始終相信,激情不能替代思考,然而很多時候思考和沉靜是一對孿生子,激情卻常常成為前進的阻礙著或反動派,更多時候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在保留激情之火的時候要注意用理性的鐵壁為它擋住四處襲來的風雪,好讓它燃燒地更為持久和更不易被過早熄滅。

當然,人格是另一回事。《死亡詩社》和《放牛班的春天》與《浪潮》相比,雖然《放牛》的老師更加值得贊同,而《浪潮》中的老師更加具有批判性,但是有一點,在三部以教師為題材的電影中是是相同的,那就是:「以身為范」,知識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