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9,274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生存飯店

2014-08-15 22:57:56

少年啊,少年


特呂弗的四百擊,心念了很久,卻始終不敢看,法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大師的名號堪稱傳奇一詞的註腳,像我這種在電影方面連門都沒摸到的人,生怕驚擾了經典。於是擱置了很久,直到一個平靜到不能更平靜的夜晚,我沉下心點開了四百擊。
這是每個人都曾擁有的少年時代。
即使影片發生在相隔近半個世紀的遙遠法國,每個觀影者,依然能從中感受到似曾相識的樂趣與憂愁。學校里嚴苛的老師,禁錮的制度,乏味的課堂,還有時間總是不夠用的寫作課,當然,還有調皮的學生,趁老師不注意就打打鬧鬧,戲謔作怪,還有志同道合的同桌。鏡頭下的每一個記錄都是少年時代的縮影,同樣,我也經歷過其中一部份(當然也沒有安東尼成天逃課的大膽)。除了學校,還有家庭裡的不順,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灰暗少年時代。
我很難從一些艱深的角度去解讀四百擊,在我淺顯的理解中,這更像是特呂弗對自身少年生活的緬懷,從而獻給安德烈巴贊,沒有巴贊,就沒有安東尼之後的特呂弗。
安東尼的人生軌跡在一次次衝突後滑向未知方向,在燈光中他的淚痕發亮,少管所意味著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黑暗中少年沉默的臉,沉默的眼,遠離了他熟悉的巴黎。
在眾多經典的長鏡頭中,給我很深印象的還有安東尼的小夥伴(很奇怪我沒看到他的名字,是本來沒提到還是我漏掉了?)從少管所騎單車離去的那個背影。他騎著單車搖搖晃晃地走了,如同預示了成長中許許多多無可奈何無法避免的離別,每一次轉身都是未知的路途,或許我們可以用背影道再見。
最後安東尼向海邊跑去,之前他有說過他從未見過海,他也嚮往著海。在他的想像里,有海,有船,有放縱,有自由,然而,當他最後終於奔向海,在那定格的一幀畫面里,他的眼中更多的是迷茫與無助。象徵自由的大海,也不過是一片茫茫大水,學校的圍牆,少管所的鐵網,無涯無際的大海,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依舊是無路可逃,無處安身。他孤獨的像在世界盡頭。
四百擊的巨大成功,特呂弗當年也沒有料到,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就如同新浪潮本身一樣並沒有嚴格的規定與劃分。在沉澱了近半個世紀後,所有人的評價與猜測都難以抵達最本真的核心,又或許,一切的意圖就如同看木偶戲時孩子們的臉一般明朗單純,不過是又一次悵惘的回眸:少年啊,少年。
膠片將那些時光定格。致敬特呂弗,致敬巴贊,致所有從泥濘中跋涉而來或正於其中踽踽獨行的人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