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67,304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飄飄然

2014-08-17 14:03:54

銀屏外的影像 - 林克萊特談少年時代


導演理察·林克萊特說《少年時代》的製作過程與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同。我們不得不同意,只要時間一長,數不盡的電影都會陷入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沒有一部像《少年時代》一樣能徹底改變我們對電影製作的看法。歷經12年且每年只有幾天的拍攝時間,影片表現出了「時間」在經意與不經意間對我們的改變,令人感動的同時還充滿詩意。自從年初在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次亮相之後,林克萊特的這部心血之作幾乎滿世界都是好評。加上之前反響極好的《伯尼》和《愛在午夜降臨前》,這次可謂是三連冠。

以下是林克萊特在接受採訪時,對他這部最新作品的解讀。


沒有劇本和12個劇本

「電影叫『少年時代』,但也完全可以稱為『家長時代『。雖然影片視角是反射孩子這個中心人物,但有孩子的家長都能看得出來,這也是有關於他們的電影。孩子可能注意不到,但是我們都看得到影片中家長的變化。他們也是隨著孩子長大的。

有人問我,『這個電影的主意是哪裡來的?』我想大概是99年開始構思的。那個時候我做家長已經六年多了,看到孩子在我面前慢漫長大,讓我想到童年的一些事情,就有了想法拍一部關於童年和成長的電影。但是我又沒法想到一個讓我滿意的故事,加上演員本身漸漸的變化也讓我頭疼,所以整個概念多少成了一種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方法——一種縱向遞增式的表現方式。

我從來就沒想過有一個完整的劇本,因為它和我們要做的東西有衝突。這個電影應該是一年一年來的,如果有了劇本,我就沒法邊做邊想。電影製作中一般都不會給你邊做邊想的餘地,但現在我有的就是時間,所以我們更像是有12個不同的劇本,一年一個。

時間真是個奢侈品。每一年我都能有足夠的時間,根據那一年的拍攝成果來設想下一年的部份。比如到了第四年,我們已經可以根據剪輯好了的前三年的材料,來想像接下來(第五年)的內容會是什麼。電影大體框架不會變,但有很多裝飾細節還是經過了很多改變和添加的,因為我喜歡給自己和演員留下一些可以創作的空間。這就是我做電影的風格——大體嚴謹,細節多變。」


時間,記憶與個體

「我認為這部電影反映了人們自己的生活,就像人一出生是感覺不到界限的,只是單純的在活著。當一個人慢漫長大,他就會慢慢產生對事物的印象,他的世界也會因此慢慢變大,他也會越來越有『自我』這個意識。在有些物種中,個體只是部落的一部份,它不是自我的。但對我來說,一個個體應該是一種慢慢形成的自我認知,通過對家長、兄弟姐妹、文化、學校等身邊的事物對比,得出的一種感官上的意識形態。

當一個人是孩子的時候,一開始他只能對周邊的事情產生一種單純的反應,直到大了意志更強了,他就會開始表達,開始有判斷力。我就是這麼看我自己的。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一個人也會被他周圍的事物所塑造,換句話說,『我是我』是因為我不是他。雖然出生有一種共性,但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一個人就會被一切『不是他』的事物所塑造成他自己。

對我來說,這也是一部關於記憶的電影。我的意思是,看的時候它應該給人一種非常當下和現實的感覺。但看完後我想讓它成為一種兒時的回憶,讓它成為孩子時對生活的印象。即視感和回憶非常難同時表現出來,尤其當時間總是往一個方向流逝時,很難不讓電影有線性敘事的感覺。

所以有些地方我故意省略了,比如時間性的提示。我想讓人有一種回到兒時的記憶,那是一種很隨意的流動。就像兒時有些事情記不住日期,但印象總是在。我特別想捕捉到一種……聽起來可能有點浮誇,一種『時光在眼前飛逝』或是『一個人怎麼長大』的感覺。

我故意跳過了很多別人看來重要的事件,比如梅森(片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一開始就已經離婚了,而不是作為影片的一部份而表現出來,那是因為很多我們記得的瞬間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記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但大部份都是由那些細微的無法解釋的瞬間組成:為什麼有些事物記得特別深?我想穿過比較淺顯的事件挖掘更深層的精華。每一年我都有時間去思考如何別去做不該做的事。比起我想讓它成為的電影,它更不應該是我不想讓它成為的電影。」


特定和普遍的共存

「視角的不同也是我想表達的一個思想。很多情況下,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偶然的,比如當梅森的父親把答應留給他的車賣了。這對他打擊很大,但他父親卻都不記得他們有過這樣的約定。一個人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因為別人真的會記得而且把它當真。我們不知道自己對別人的影響有多麼大,尤其是當了家長以後,哪天心不在焉,結果孩子問了一個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問題,一切就都變了。

這部電影也有很多對德克薩斯州(導演老家)的描寫,會有小學生對著國旗和州旗宣誓這樣的場景,因為我想要的就是特定性與普遍性共存的效果。故事本身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地區和個人身上,因為人與人還是非常相似的,我們長大成人的過程都不會差的太多。但故事能產生出的共鳴應該是由它本身的一些特定因素造成的。德州生活中有點奇怪的地方,這時候就變得非常吸引人了。」


從十二年到兩個半小時

「在投資的問題上,我這次真的是非常走運。IFC給了我足夠的信任,給我錢去讓我每年去做——付演員工資,拍幾天的膠捲洗出來,再剪一剪。成本是超級超級的低,大家都是白幹活,但花在這裡面的時間可是讓人崩潰的多。如果都加起來,光是前期準備就會花費兩年的時間。因為每一年我們都在拍一部微電影,一共十二部!每年就拍大概三天,我們就要找拍攝地點,佈置場景,租賃器材和車子,然後把人都叫來。每一年都是這樣,就為了三天的戲。後期也做了大概二年。一般像我們這樣的低成本根本沒法做這麼長時間的後期,但這部片子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工作的性質。整個製片過程特別地瘋狂,在紙上看的話一點道理都沒有。

我每年都剪輯一次,把它和之前拍的放在一起,如果時間多的話就一起再剪第二遍。之後我可能就會和它培養培養感情,邊看邊構思怎麼為我『漸漸老去』的演員們編之後的戲——這簡直就是像在規劃我的人生一樣。一般電影的話,你必須提前規劃好一切,拍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出了錯只能繞著走,最後試著在剪輯室裡完成當初的想法。這次的順序完全不一樣。我完全可以構思、寫作、拍攝、剪輯同時進行,可以說和所有電影都不一樣。

關於電影的長度,我基本沒有覺得過『哦它應該是這麼長』的概念,然後根據時間來剪輯。製作尾聲我剪掉了一些場景,不過電影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我從來沒有拍過這麼有整體性的電影,可能是因為每年都在剪吧。有時候我會想到了這個程度,也只能說要不你喜歡,要不你不喜歡,所以這裡加二十秒那裡加一分鐘也沒什麼太大關係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