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魔幻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

魔力月光/情迷月色下(港)/魔幻月光(台)

6.5 / 70,919人    97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艾瑪史東 柯林佛斯 漢米許林克萊特 瑪西亞蓋哈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Ǒphelia

2014-08-19 15:20:22

人生苦短


魔力月光

這名字翻譯的不倫不類,但伍迪艾倫鍾愛月光也是顯而易見的,午夜巴黎的月光照在潮濕的巴黎街道,甜蜜與卑微裡的孤懸的月亮,可是這部看完,唯一記得的,卻不是月光,天文臺頭頂的一片星空,北斗七星的樣子歷歷在目。和星月一起的場景自帶浪漫環境。

是個不折不扣的諷刺喜劇,每隔一陣就有笑點,而我對於諷刺性的嘲弄又是再熟悉不過,有種愉快的殘忍。至於感情故事,一貫的老夫少妻的伍迪艾倫標配,年輕的少女和中年的大叔,智商總是贏得一切。看的時候就曉得這劇情太倉促,軟肋太多,比如人物性格弱化,愛情故事倉促,還有一眼望到結局的構架。不過這一次的望穿結局尤其明顯,最後求婚一幕和團圓一幕大有窈窕淑女的風範,不免懷疑起伍迪艾倫的誠意。

去年看藍色茉莉花的時候,覺得不是那麼熟悉,劇情陌生,故事複雜,雖然不滿足,但卻夠新鮮。這一次卻徹頭徹尾的伍迪艾倫,劇情上懸疑,略有賽末點和獨家新聞的意思;而感情上又有甜蜜與卑微,甚至安妮霍爾的影子。能想像我看到小女孩引用尼采時候噴薄而出的笑容嗎?伍迪艾倫的男主永遠是高高在上,對於所愛的清純女孩進行人生觀上的塑造。

在我是個小女孩的時候,非常不幸,我被伍迪艾倫這一套悲觀思想搞得五迷三道。我所喜歡的三個人,普魯斯特,王爾德,伍迪艾倫,全部都是叔本華思想最精準的貫穿者。他們的思想交互作用,最終被我經常引用成為以下這麼幾個句子:
I feel that life is divided into the horrible and the miserable. (Woody Allen)
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 (Oscar Wilde)
Love is a reciprocal torture. ( Marcel Proust)

然而我也一直知道,所謂哲學觀上的認同和人生實踐上的皈依壓根就是兩回事,可以一以貫之,也可以背道而馳。我對於人生的悲觀向來視而不見,或者自我蒙蔽。而相反,在我的一切自我分析中,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像伍迪艾倫劇中的一切男主人公一樣,討論死亡的終極魅力。愛與死,這種主題就像Unknown Pleasure上一朵凋殘的玫瑰,就像一切精準而美好的關於人生的箴言概括。

恰恰相反的是,悲觀人生本身對於我,卻總是模糊而遲鈍的。我看不到它尖銳的稜角。生命之變動對於我最清晰的觸動都是遠走他鄉的漂泊開始之後。我開始對於很細微的事情感到歡樂無比,比如一張床鋪得整潔,一陣短暫的穩定的生活,一個小小的假期。又有何更多的可以追求的呢?然而我現在逐漸清晰地辨認出這些喜悅的來源。當生活的變動和虛浮如此明晰可見之時,動盪之下的安穩就尤其可貴。當悲觀的大前提被分析和接受,享樂的意義就尤其明顯。當無法確信和虛無冷酷被一一認出和標記之後,那些確信的和溫暖的就更加確信和溫暖。大底至此才算看清楚我所儘量想看清楚的這生活。

所以倘若大叔在明白謊言的一些,恢復理性的分析時,還看得到愛的話,他也能更好地去聞到花的芳香。對於我,整部電影早就被拆散了劇情,成了關於叔本華的又一次說教。不同的是,一切說教都比不上人生的實例,兩相映照下,這部劇就對我有了獨特的意義了。

看完電影不免又回顧了安妮霍爾那段,關於糟糕的食物的隱喻。人生苦短,苦而短。於是有那麼一瞬間就覺得還是很溫暖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