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雞頭井。

2014-08-19 17:56:48

把四季唱給你聽


作為一支擁有46首Billboard冠軍單曲,並在1990年登入「搖滾名人堂」的樂隊,四季樂隊(The Four Seasons)在六十年代的叱吒彷彿只是一陣來也快去也快的疾風暴雨。在由披頭士帶來的英倫風大肆入侵美國之前,這支發家於紐澤西的四人樂隊以The Four Lovers之名,神情雀躍地輾轉於東海岸各大酒吧餐館。和大部份樂隊一樣,這群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並非在一朝一夕間就變成了優渥炫目的搖滾偶像,除了在駐唱地頻頻獲得姑娘的青眼,他們的白天仍舊平淡無奇:在理髮店打工,在街頭晃蕩。1960年,迷茫仍舊籠罩著樂隊,在被一家保齡球館拒之門外後,他們偶爾瞥見一旁的閃著「Four Seasons」招牌的霓虹燈,並決定把它作為樂隊的新名字,「還能和維瓦爾第沾親帶故呢」。改名之後好運接踵而來,單曲《雪莉》(Sherry)憑藉百萬銷量登上了排行榜冠軍寶座,四季樂隊也正式開始了他們功成名就的黃金歲月。主唱弗蘭基·瓦力(Frankie Valli)是樂隊的核心,這個小個子義大利裔美國人擁有一把令人震驚的尖銳嗓音,在演唱中,驚世駭俗的假音衝破低音和聲,彷彿一枚被大力發射至雲端的箭,爆發力十足,後勁亦綿延不絕。他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舞台上半紳士半頑童地唱唱跳跳,一舉名利雙收。不過,70年代之後,在唱片業轉型的大背景下,四季樂隊似乎疲於應對人事和經濟的雙重變化,他們面對的是來自搖滾樂評人們尷尬的沉默,這支引領過時代潮流的樂隊最終在遺憾中解散,彼時,他們的名聲已遠遠落在懂得「喧鬧的藝術」的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之下。而隱退時的狀況,也似乎註定了樂隊此後長時間的默默無聞,沒有傳記,沒有回憶錄,甚至在樂迷口耳相傳的交談中,都很難聽到這支樂隊的大名。諸如《深情注視》(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這樣的經典被無數後來者翻唱,一代訛誤一代,原唱之模樣反而模糊不清,四季樂隊作為這個歌曲締造者,也只得飲恨在流行音樂史的重重迷霧中。

 

從這個角度來說,年過八旬的科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攝《澤西男孩》,重新為四季樂隊樹碑立傳,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帶著濃重的懷舊氣息,這部自舞台劇脫胎而來的電影把我們重新帶回了50年代,樂隊成員們都還是籍籍無名的躁動青年,他們甚至在無人夜晚幹過小偷小摸的行當,輪流入獄,彷彿兒戲。不過,電影並未在他們的「前歷史」處停留過久,當急於推銷自己作品的弗蘭基·瓦力在唱片公司大樓里吃了無數閉門羹之後,金牌製作人鮑勃·克魯(Bob Crewe)猶如神啟一般地降臨,這群草根出生的年輕人也終於第一次進入了神聖的錄音棚,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首接一首的「四季金曲」在電影中華麗登場,串起樂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片段:創作過程僅耗時15分鐘,卻成為樂隊第一首榜單冠軍曲的《雪莉》(Sherry)、蟬聯五週寶座的熱門作品《大女孩別哭》(Big Girl Don』t Cry)、70年代經歷解散風波和逝女悲痛後的《永遠摯愛》(My Eyes Adored You)……畢竟是經歷過瘋狂年代的資深樂迷,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懂得如何將流行搖滾樂的魅力通過華麗的視聽元素表現出來,鎂光燈籠罩下的舞台朦朧而炫目,絲綢西服折射出的光芒也如同被施加了魔力,歌聲驟然響起,不僅台下的觀眾如痴如醉,連歌者都不禁被自己或愉悅或傷感的歌聲感動。

 

不過,視聽上的美輪美奐並不能掩蓋《澤西男孩》作為傳記片在劇情上的硬傷:也許是對於這個屬於年輕人的放肆故事來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已過於老朽;也許是由音樂劇移植而來,因此本身有些水土不服,《澤西男孩》野心勃勃地想要探討有關流行文化更深層的問題,卻囿於「金曲串燒」式的結構,而最終變成了「情節遷就音樂」的點歌機般的作品。在電影中,年輕人為個人榮譽打拼的迷茫、60年代流行音樂狂熱的浪潮、義大利黑手黨頭領既溫情又血性的處事方式、明星事業與親情不可得兼的苦惱、樂隊內訌後成員間微妙的情緒變化,所有面向均只是一一略過,音樂總是迫不及待地響起,又依依不捨地收束,主導著影片的走向,卻不給畫面本身留下更多敘述和解釋的空間。不過,作為《醉鄉民謠》後又一部「好聽」的電影,《澤西男孩》還是功大於過,畢竟,它再次召喚出了一段寶貴的四季故事,帶我們重溫了那些在黃金歲月中匆匆而過的人與事。

2014.7.17《21世紀經濟報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