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衝擊效應--Crash [2004]

撞车/冲击效应/冲撞

7.7 / 451,968人    112分鐘 | 115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保羅海吉斯
編劇: 保羅海吉斯
演員: 珊卓布拉克 唐其鐸 麥特狄倫 珍妮佛雅絲波席托 威廉費奇納 布蘭登費雪 譚蒂紐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lybaby12

2014-08-24 04:23:35

制度、社會與人性的碰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種族歧視是美國這個種族多元化社會固有的毒瘤,這是電影《crash》的背景。黑人在其他人種心中是犯罪的代名詞,走在大街上享受的是人們警惕的目光。「911」後之後,阿拉伯人也被打上了恐怖份子的標籤,片中伊朗小店主被誤認為阿拉伯人,受到白人店主的懷疑。拉丁裔的鎖匠同樣背負了不良分子的標籤,白人檢察官的妻子懷疑其會偷藏門鎖的鑰匙,伊朗店主也懷疑其詐騙錢財。

      上世紀60年代以來,種族平等成為絕對的政治正確,在這個政治正確之下,社會利益會向黑人傾斜,但卻讓白人感覺到了反向歧視。而且制度規定的平等難以深人人心,社會印象和個人經歷卻似乎處處向人們證實歧視和偏見的必然性。片中白人警察的父親就因市政工程只能由黑人經營的規定而失業,儘管其公司里雇用的都是黑人。更加劇這個警察對黑人不滿的是,其父親還因為黑人醫生和護士的不作為而承受疾病的困擾。

       被種族平等這個「政治正確」掩蓋的是固有的歧視或者偏見,因此,名義或制度的平等與人們內心的歧視偏見構成了種族多元社會的結構性摩擦。上述的白人警察在對一對黑人導演夫婦的例行檢查中,對黑人妻子身體進行了侮辱,儘管這對黑人夫婦已經成為上層社會的一部份,但還是因為膚色而無奈地選擇了不反抗。一個黑人小伙對其同伴抱怨社會處處充滿了對黑人的歧視和不公,甚至認為hip-hop音樂也是FBI打壓黑人的手段之一,但轉瞬間和同伴一起搶去了一對白人夫婦的越野車。雖然自我宣稱只是為了對抗社會的不公,但其行為又坐實了社會對黑人的偏見。被搶的是當地的檢察長,檢察長被搶去車後,擔心公佈是黑人搶的車會給其帶來種族歧視的印象,而種族歧視無疑是選票政治中最大的「政治不正確」,因此不得不掩蓋事實,只能向外宣傳車是被盜,甚至為了進一步拉攏黑人社區,要任命一個黑人探長成為其首席調查員。諷刺的是,這個黑人探長的弟弟正是搶車的黑人同伴。黑人探長也同樣處於這個結構性摩擦之中,在一起白人警探射殺黑人警察同事的案件中,雖然發現被害的黑人警察有著明顯的犯罪證據,但卻因為那位白人警探有過射殺2位黑人的前科,檢察長擔心被認為偏袒白人,決定無視黑人警察的犯罪證據。探長即使身為黑人,也無法反抗這種政治正確。

       當然影片也表現出了人性偶爾可以戰勝社會甚至個人的偏見,但結構性摩擦並非因為人性就能夠被徹底消除。之前被侮辱的黑人導演妻子遭遇車禍,被困在車中面臨汽油爆炸的危險,奮不顧身將其救出的正是上次侮辱她的白人警察。這位警察的搭檔也在其他警察檢查黑人導演時挺身而出,因為他不認同對黑人的歧視,更因為他了解黑人導演因其妻子的緣故而異常牴觸白人警察的檢查。可也正是這位警察,也還是無法抵消社會固有的印象,因為誤解而誤殺了黑人警探的弟弟。觀眾剛剛被人性戰勝歧視的情節所鼓舞,緊接著就是這樣的當頭一棒。

      可以說,很多涉及黑人的事件都因種族平等這個政治正確而人為地複雜化。遠的如辛普森殺人案,雖然是證據鏈的缺失而判無罪,卻被大眾認為是偏袒黑人。而最近密蘇里州布朗被警察射殺而引發的騷亂更顯示出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在《撞車》這部電影中,不同種族的角色並沒有臉譜化,而是因環境、經歷而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這種表現手法也更加突出了結構化摩擦這個問題的複雜程度,體現了影片的深度。影片手法巧妙地將不同角色通過各個事件聯繫在了一起,使得戲劇衝突的產生順理成章而不突兀。深度的主題和巧妙的手法為其帶來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榮譽,可以算得上是名至實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