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67,304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心生

2014-08-24 05:08:27

《少年時代》:以歌頌的態度,向成長致敬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真實的成長,這是本片最大的標識。討論這部影片,我們無法不提這個話題。

有一種聲音,說本片頂多也就是這種真實的成長記錄能夠拿來當噱頭,剩下的都是索然與平庸。然而這部影片,絕非如此,理察·林克萊特也絕不會如你(想得)那般無聊。花12年時間拍一個流水帳,未免太小看林克萊特了。況且,退一萬步講,對成長的真實記錄,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創作,凝練出的這部影片更是經得起讚美。

《少年時代》展現的過程,是讓人肅然起敬的,或者是對成長,或者是對時間,或者是對生命。但縱然有165分鐘的片長,在12年的成長面前,也會稍顯得無力。12年,該拍哪些,該留哪些,都是對製作者的挑戰,而不同的結果,展現的是製作者對時間和成長的不同的態度。在本片中,從場景和事件來看,確實都沒有很驚心動魄的部份。我欣賞這樣的取捨,這不僅是製作者的態度,生活原本也是如此,大部份的風平浪靜,只為承受住少數的波濤洶湧。同時,影片在剪輯方面比較幹練,從幾歲的小梅森一路下來,沒有間隔黑屏,沒有時間提示,下一段緊靠上一段,對於上一段故事中可能遺留的未觸及到的空間,影片不會再做留戀與解釋,在時間上的空檔,留給觀者,這樣的留白是送給觀者的禮物,也是面對成長與時間的無可奈何。

雖然不驚心動魄,我們仍能看出,影片展現出來的每個事件段落,都是有選擇的,或者說都是經過一定地提煉,在不經意間把一些可能發生在不同生命群體身上的故事,抽象到梅森這一個體身上,我們跟他一起經歷這橫跨12年的165分鐘,多少都能找到曾經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離異或再婚,比如兄妹間的慪氣,比如戀愛,比如性啟蒙,比如搬家換學校,當然還有升學,等等。成長有時就是這樣,你一回頭,發現別人經歷的很多,你也經歷了,而且也許你還會覺得,經歷了那些,也沒什麼。

本片還有很大一個特點,並非以過來人的視角去回顧少年的成長,而是以少年的視角對成長做出呈現。比如梅森回到家裡,發現媽媽躺在車庫的地上哭,還有緊接著那場餐桌上的戲。這種視角,會更容易產生代入感,對曾有過類似往事的人來說,那種痛苦和惶恐會再次充滿全身。

本片從故事上來看,還是比較平和,或者說是陽光的,其實少年時代可能經歷的,也許會黯淡,或者陰暗很多。但是影片並沒有過多地展現這些可能,而是以一種近乎歌頌的態度,向一段成長致敬。除此之外,影片還有一種效果,當上一段故事可能留下一些茫然時,影片已經開始輕鬆的進行下一段了,比如母親帶著姐弟二人倉惶的離開家後,緊接著就是梅森跟姐姐還有隨後過來的爸爸插歐巴馬競選宣傳牌的段落,這種處理會讓你在上一段落積壓的負面情緒很快得以釋放。當你意識到,此時的梅森已又長大了幾歲時,會深刻贊同所有的困境在時間面前都是隨風往事。

少年時代也不僅是一部關於少年成長的影片,它也是為人父母的酸楚記錄,因為父母的愛恨情愁,讓子女一起不可避免地牽連其中,雖然揪心,但是生活使然,無可抗拒。用十幾年的時光撫養,用幾十年的時光等待子女回巢,想想真的很憂傷,所以,在梅森要離開家去往大學時,母親突然痛哭出來,是啊,人生就這樣了嗎,沒有「更多」了嗎?帕特麗夏·阿奎特飾演的母親,同梅森一起,經歷了12年的歲月,那種母親的堅強、隱忍與偉大被帕特麗夏詮釋的自然又真實。還有伊桑·霍克,12年,他還是那個老樣子,甚至可以說,還是「愛情三部曲」裡的傑西的樣子,玩世不恭、真情真性,只不過在三部曲中他對的是賽琳,在《少年時代》里他對的是兒女。還有飾演梅森姐姐的羅蕾萊·林克萊特(本片導演理察·林克萊特的女兒),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角色,演員的表演都極其自然,生活化,不著表演的痕跡。可以說,《少年時代》給出的,是時光雕琢下的群像。

所以,對成長的真實記錄是本片所有結果的起始,但它帶來的,是一群人對成長的銘刻。我們根本抓不住時間,而是被時間裹挾著,趕著人生路,帶著對過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暢想與懷疑,覺得滿心充盈。但其實,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你擁有的,「一直是現在」。故事難有結局,成長也不會有答案。影片在最後,梅森踏入大學校門還沒多久,就認識了妮可,兩人在醉人的落日餘暉下,閒言細語,此時兩人的年齡與梅森父母相遇的年齡已相差不多,整個故事在時間上基本構成了一個閉環。我們都在這樣的閉環中,循環往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起點上踏上少年之路,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