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弦月

2014-08-25 20:45:02

為中國的教育說點話


這部經典的電影我直到船長死後才看,看的過程中就能想像到會有很多人用此來反思中國應試教育的悲哀,對熱情和創造力的束縛云云。似乎廣大人民對自己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都深惡痛絕,感覺深受其荼毒。

而我卻對我從小的教育就非常滿意。高考報志願時也是完全依照自己的興趣(英語)、思考了高校的情況以及專業以後的職業發展前景後才報的志願。因此大學四年過得也相當充實和高興,學自己喜歡的專業,充分利用學校的各方資源,爭取到大三出國交換的機會,體會了一下大家口中「真正好的教育」。以便心中做出對比。而準備讀研時,因為有了出國交換的經歷,綜合對比一下還是更喜歡國內的研究生教育,就拼死了考研。最後事實證明對於以後想在國內發展的我,這個選擇也是正確的。

成績好不是萬能的,成績不好是萬萬不能的。

儘管大家百般詬病讀書好成績好的學生們,說他們是書獃子,初高中淨學些沒用的東西,學那麼好只是為了高考。可是長大後縱觀身邊的牛人,大部份還是當初那些成績好的人。學霸就是能找到好工作,學霸就算是去創業了也是牛人,就是這麼簡單。總拿比爾蓋茨扎克伯格說事的人,說他們輟學云云,有沒有想過前提條件是人家有考上哈佛的資本。

高考仍然是在目前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最公平的一種方式。大家只憑分數論高地。全國的大學,學費皆比較平均,最好的大學,正常專業一年學費也就6000左右。越來越少有學生因為學費交不起而上不了大學,只要成績夠,就可以走出鄉村、走出縣城去最好的城市,去最好的大學。

相比,現在為了改善「一考定終身」而做的改革,卻有著潛在的問題。比如增加道德評分,增加社會活動、志願者的考量這一項,有錢人自然社會資源多,給孩子找這類社會活動是輕而易舉的事,而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那麼多的資源,沒有那麼多的社會活動可以參加,只能考苦讀書拼分數,就無形中吃了虧。

來看看大家羨慕不已的美國教育,根據我一些淺顯的了解,所謂義務教育全免費,只能去上公立學校和社區學校,而美國大部份好學校都是私立的,學費高昂。公立學校中的課程設置更注重「實用」,比如會有年輕時是失足少女的中年婦女來講親身悲慘經歷,還有育嬰課,老師抱著一個哭哭啼啼的嬰兒過來讓大家學習如何照顧嬰兒。而數學物理化學課相對來說估計份量就要輕很多了。而且人員組成更為「多樣化」,也就是會和很多黑人兄弟姐妹在一起。有意思的是居然在某網站的教育頻道有人專門寫文章去讚揚這類「實用」的教育,我想說這是高端黑嗎?

反觀一下私立學校,學生的課業也是十分繁重的,家長的監管和要求也很嚴格。比如大家可以去看看美劇《傲骨賢妻》中Alicia對孩子的教育,就算是從《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也可以看到,私立貴族學校的孩子們實際上壓力是很大的,競爭非常激烈。「素質教育」都是在課業門門達標的基礎上才進行的。

而我們國家的中小學教育,好學校都是公立的,初中按區劃分,高中基本上都是按考的。成績好就可以去市、縣的好高中。學費也基本上是統一的。

不過最近聽說北京各城區之間中考跨區流動要逐年減少。這又是令人痛心的改革。真正獲利的只有海淀東城西城,好高中一把一把的,外區學生考到這些好高中越來越難,只能上本區相對一般的學校。這會進一步導致家長搬家到海淀西城,有能力有錢的人都搬走了,繼而導致城區間的經濟發展進一步不平衡。

當然有錢人就樂意花錢把自己孩子弄到已開發國家的私立中學去,也無可厚非。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就是為有錢人服務的,有錢就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一切。但是那些砸鍋賣鐵還要把孩子送出去,結果去個非常一般的公立中學,或者整個班除了中東人就是非洲人的中學,就得不償失了。

那些到30歲了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請不要怪教育體制,高中時多對學校做些研究,多對以後想學的專業、從事的職業做一些思考,就不會出現瞎報志願,大學4年混日子的情況了。現在資訊這麼發達,了解一個學校和一個專業是多難的事?說高中每天奮鬥高考忙,我才不相信忙到和同學討論討論以後做什麼,夢想是哪個大學哪個專業的時間都沒有。高考又沒有限制你報專業和大學。

像船長這樣的啟發性教育,抓住時間、做你所愛的,人人都喜歡。但這並不代表著追求「快樂的童年」就是名正言順的,興趣愛好還要在基礎功課達標的基礎上才能有。

成績差的學生,無論去哪個國家上學,都屬於成績差的學生。這和我國的教育體制無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