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大名捕3--The Four 3

四大名捕大结局/四大名捕3/TheFourFinalBattle

5.8 / 696人    106分鐘

導演: 陳嘉上 秦小珍
演員: 鄧超 鄭中基 劉亦菲 鄒兆龍 黃秋生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浪客姜北

2014-09-06 20:15:53

《四大名捕三部曲》:輸人又輸陣


    通常而言,我們習慣於一篇影評對應一部電影,然後為其勾勒一個分數。但凡事總有例外,好比電影《四大名捕》——把三部合在一起來說事兒,既是對自己的成全,也是對時間的尊重。
     在真正具備閱讀意識之前,筆者看得最多的就是武俠。出於對武俠二字入骨的愛,開始關注與之相生的武俠電影,並天真地以為,那些敢於把武俠文字轉換成視覺影像的神奇電影人心裡所懷揣的愛,份量和自己一樣重。對武俠近乎偏心的愛,並不足以構成對電影《四大名捕》的全部期待,另一半來自於陳嘉上——曾經拍出《飛虎雄心》、《逃學威龍》、《野獸刑警》、《戀戰沖繩》、《武狀元蘇乞兒》和《精武英雄》的陳嘉上。或許上述電影均未達到所謂的一類片水準,但不可否認這些電影是成功的、招人喜歡的,它們以獨特的氣質彰顯出一種難以名狀的飽滿狀態,共同折射出那個年代港產電影從未刻意掩飾過的粗陋與真誠。後來,那種值得懷念的真誠被部份延續到林超賢等人的電影之中。在其老師陳嘉上的後期作品中較少袒露。
     按照筆者理解,不懂電影的普通觀眾對於一部電影是最有發言權的。正因為我們不夠專業,不夠挑剔,所以足夠寬容。當普通觀眾覺得電影有問題,我想一切辯解都變得無謂。不可否認,《四大名捕三部曲》有自己的想法,陳導也在努力試著打通武俠與魔幻之間的壁壘,或者說在為傳統武俠的生命延續尋找其他可能性。從場景設計到人物服飾髮式變化等諸多細節來看,不能說他和他的創作團隊沒有用心。只能說東西都做了,但是不夠,不到點子上。比如結尾黃秋生在功力盡失、一無所有的處境下,發出抱朴守拙、洗盡浮華的那一擊——畫面本應表現得更有震撼力。如此看來,這套電影有著太多的加法和減法要做。需要增加的是對主題的闡釋和深化。「四大名捕」在古代屬於政府公務員,與江湖、百姓始終保持著相融與對立的關係。他們身份尷尬,擁有武功卻不能成為縱情恣肆、快意恩仇的江湖人,身在機關卻又不得不離開辦公室去和江湖上的恩恩怨怨打交道,正視自己身份中的江湖屬性。聯繫溫瑞安在原著中所給出的「俠之小者,為友為鄰」這一闡釋,電影其實完全可以拍得不那麼狹隘;要做減法的是特技,片中花花綠綠的視覺效果費力不討好,讓人疲勞,甚至不如完全去掉來得樸素好看。說實話我不大相信這是陳導的審美。
最大的問題出自劇本。
點子越多,情節越亂,有時甚至影響到一個整體價值觀的呈現。相反的例子比如韓寒《後會無期》和陳可辛的《武俠》。拋開各方面的優缺點不談,單從故事本身來看,這兩部電影均有著強烈的、獨一無二的風格感,前後很難找到與之相似、雷同的片子。從單部情節的編排來看,《四大名捕》混亂、缺乏吸引力。而以一個三部曲的架構來看,《四大名捕》則輸在了格局。或者說它有情懷,無格局。這裡需要聲明一下,本文所涉及的一切討論均是在撇開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的。說實話在第一部完結時,筆者已經把它當作游離在原著之外的獨立電影來看待了。編劇應該是拿《會京師》開的刀,小心翼翼地借了原著幾個名頭,然後剩下連皮帶骨又還給了溫瑞安。其實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編劇根本連一部《會京師》都沒認真看完。僅拿一件小事來說——原著裡的莫三給給怎麼就成了莫給三三?用過去小學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現成答案抄你都能抄錯。
好吧,告訴自己這是獨立電影,繼續討論「格局」問題。熟悉溫派武俠的朋友都知道,溫叔是個很愛「擺譜」的作者,搞設定跟點菜似的沒完沒了,四大名捕所活動的江湖背景亦很龐大,改編成電影困難重重,但這並不妨礙對溫派格局意識的承襲。回歸影片,如果說《四1》是一盤好棋的開局、後續內容的鋪墊,那它的任務算是基本完成了。當劇情進行到第二部開頭的時候,恢宏的皇城映入眼簾,幾股勢力相遇於去往權力制高點的天階之上,三言兩語,刀背藏鋒,倒真有了幾分溫瑞安《說英雄誰是英雄》中所勾勒的江湖與廟堂共生的、大江湖時代的蒼涼氣質。可惜的是,短暫的會意和認同僅止於此,再往後看,發現這盤棋根本就沒幾個棋子,人物活動的背景被侷限在可數的三窟兩穴之中,屬於北宋王朝應有的時代氣息,以及該朝整體風尚在美學層面所達到的雅細,均無體現,更談不上考究。與之對比或許會發現,徐克的《狄仁傑》系列是如此用心,用力,用情。至少他在努力試著去滿足觀眾對於已逝大唐的部份想像。題外話,對比徐克以前的片子,我們有理由認為現在的徐克已經在刻意避免只憑著一股激情做事,而是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原有的一切不斷加以懷疑並試圖超越。我想這才是一個電影人應該具備的精神。
最後,我們談論演員——對於一個優秀導演來說,其本身職業所能帶來的最大爽點,莫過於幫助演員挖掘自我,開闢戲路。經典案例如高群書之於蘇有朋,林超賢之於張家輝,寧浩之於一票人。從這方面來看,陳嘉上和《四大名捕》沒有做出與之相應的貢獻,演員的表演只能說是正常發揮,局部表現近乎匠氣。按說這麼一套眾星群集的影片,演到第三部還沒留下一兩處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也算蠻可惜的。
     寫到這裡,雖然想說的還有很多,但我承認文章必需要結束了。正因為想表達的太多,硬寫下去只會讓自己的頭腦更加混亂......就讓一切回歸初始——武俠和電影都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可愛事物之一。我們愛武俠,我們愛電影。我們不希望再有任何電影披著武俠外衣的同時,卻在默默消解著張徹胡金銓以來數代導演共同構建起來的武俠電影語言。自《四大名捕三部曲》之後,我們依然會關注武俠電影,依然懷托著期待優秀武俠電影早日出現的激情。但這一切,並不等於再對市面上那些亂抱「武俠」大腿的電影濫施同情。

                                                                                             二零一四年九月六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