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Chicken With Plums

梅子鸡之味/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台)/依恋在生命最后天(港)

7.1 / 8,066人    France:93分鐘

導演: 文森帕蘭德 瑪嘉莎塔碧
演員: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 瑪麗亞德梅黛洛 馬修亞瑪希 賈梅德布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utou

2014-09-07 04:49:08

偉大藝術的悲劇宿命


偉大的藝術往往離不開悲劇。對創造藝術的人或是欣賞藝術的人皆是如此。
藝術屬於精神層面,藝術的創造與分享是在精神層面進行的。當然,唯物論告訴我們精神依附於物質,藝術的創造與分享離不開物質載體。但是,對於藝術的存在而言,它是一種在近乎單純的精神世界當中對意義的創造和分享。
偉大藝術家的自身命運帶有悲劇色彩。真正的藝術家總是浪漫的,理想主義的,所以也是單純的,敏感的,脆弱的。他們總有一個感性而豐富的精神世界,因而可以盡情地創造,讓庸俗的世人驚嘆不已。然而作為群體性生物存在的人類,必須考量現實社會這個因素,這就意味著人要生存就必須依存一定的社會關係和物質材料。簡單的說,一味沉浸在精神世界的藝術家們也是人,生而為人,他就必須會有家庭,就有與生俱來的被社會賦予的某些責任。同時也需要掙取維繫自己生活所需的金錢。在這一點上,物質與精神【也可以理解為現實與理想】之間必將產生矛盾,因而引發悲劇。弗朗西斯在責備阿里不照顧孩子,不顧家庭的時候,阿里回答道:我是個音樂家,不是工人。阿裡的悲劇在於他必須答應母親,娶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妻子,儘管這個妻子有浪漫的夢和愛他的心。但是她不懂藝術不懂阿里。
其次,藝術的創造在於情感。這一點阿裡的師傅說的再清楚不過了。「技術層面上來說,我沒有什麼好說的,你是最棒的。但是你的音樂絕對是令人厭惡的。技術不可能讓每個人形成自己的思想……你的手指移動,他的聲音蹦出來,但他是空洞的,他是無意義的。什麼都沒有。」沒有情感的東西不叫藝術品,至多被稱為工藝品。「通過藝術,我們理解生活。」前文已經提到,藝術,是對人的精神生活的展現。如果不曾經歷,不曾遍嘗喜怒哀樂懼,不曾體驗過什麼是難以平復的緊張激動欣喜以及無以自拔的無奈失落痛苦,【想起一句話,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那麼將不知生活為何物,也無以創造出真正偉大的藝術。在邂逅伊蓮之前,阿裡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只停留在技藝的層面上。而那段阿里與伊蓮在一起的日子,雖然影片沒有明確展現出來,但我們可以想像,那時候拉出的音符一定是唯美的浪漫的醉人的。如果阿里與伊蓮從此便相依相守,白頭偕老,或許又會平添一段才子佳人的美話。但是,世間將少一位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因為生活並不只有得到只有快樂,甚至,照錢鍾書的話,快樂其實總是短暫的,我們一生都在無盡的等待和痛苦中追求那一絲絲的愉悅。未嘗苦痛的阿里奏不出完整表達生活的音樂。【往這個方向想開去,會回到第一種悲劇的結果。因為他不是偉大的音樂家,那麼他需要養家餬口,終有一天他們缺乏物質經濟基礎的愛情將以悲劇收尾。在這個層面上,伊蓮的父親並沒有錯。】而失去伊蓮,唯有失去,他的生命才完整了,他的音樂也才完整了。這是偉大藝術悲劇宿命的又一要因。
「生命就是一次嘆息,……現在你將迷失於一把琴,認真對待你彈奏的每一個音符。她是你的呼吸你的脈搏。這份愛如此珍貴,因為它永恆。」
對於阿里來說,伊蓮是帶著對他的愛而離開的。生命就是一次嘆息。她離開但是還愛著,因為她還愛著,所以他才有所寄託,所以他隨時間和空間日益擴大的失落悲傷痛苦無奈的傷口依然能夠不斷地癒合。這份愛,是一聲嘆息,而並未斷氣。
20多年過去,阿里環遊世界。即使娶妻也不過是個形式,他不愛弗朗西斯。20多年來,伊蓮出嫁生子成為奶奶,可她還是阿裡的伊蓮。我一直在想,如果阿里和伊蓮不在街頭重逢,如果伊蓮不是故作陌生,阿里是否會決定去死?
20歲的年紀談死亡,是件很可笑的事。
一個活了大半輩子的人選擇自殺,應該是生無所戀了吧。作為一個精神生物,撐起阿裡的精神世界的兩大支柱——藝術和愛情——幾乎同時坍塌。弗朗西斯在盛怒之下摔壞了阿里師祖傳下來的小提琴,隨即在與伊蓮重逢時那心裡燃起的火和眼睛裡閃現的光芒被一盆冷水似的漠然從頭淋到腳。這二者間,真正致命的是愛情的死亡。愛情一死,以此為生的藝術也到了盡頭。或許阿里一開始還不清楚,他還趕著去買小提琴,妄圖在音樂的世界復活。不過很快,他便意識到了。於是他決定去死。這個決定,我們姑且把它稱作精神之死。於是,八天過後,他終於如願。
 
另:有意思的是,在阿里等死的第六天死神出來了。而阿里初見死神卻驚慌而逃。這一點有些難以理解。既然死意已決,為什麼還懼怕死亡呢?並且在死神離開之前,阿里問他:「死神?現在挽回是不是有點遲了?」死神回答說:「不是有點遲,我親愛的朋友,而是太遲了……這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誰走,誰就一直走下去。」我想到的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人的複雜性。沒錯,阿里作為一名藝術家幾乎生活在純粹的精神世界,而在人極度虛弱的時候,當意識不再清醒的時候,作為生物人的本能——求生的意識會出現。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性和複雜性也在於此。
這部片子可供分析探討的角度還有很多,例如納賽爾·阿裡的媽媽在死前的那段話。在她看來,死亡是種解脫,當生活變得難以接受的時候。而我們在因為自己的不捨而不斷祈禱,希望把一個應當去往天堂的靈魂留在人間的時候,實際上是自私的表現。再比如阿里母親葬禮上出現那個說「你不再為你媽媽祈禱,這很好「的瘋子,死神講的那個故事等等。我們無意揣測導演的意圖,我們所能看到的不過都是自己面前那堵牆上的影子罷了。但願我們都能從那些影子裡找到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力量。
莫負此時。此地。此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