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兇線--Blow Out

凶线/爆裂剪辑

7.4 / 36,970人    107分鐘

導演: 布萊恩狄帕瑪
編劇: 布萊恩狄帕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he Kito King

2014-09-07 18:06:55

淺談《凶線》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這個商業片票房占總票房絕大數的世界,藝術片則處於一個被壓榨的、極小的生存環境裡游弋。有很多唯藝術論者和高閱片量的看破商業片紅塵的評論家們在抨擊與打壓大片兒粉,而眾多商業片愛好者也憤然拿起手中的鍵盤迴擊這些高逼格症患者。《凶線》這部電影翻拍自大師安東尼奧尼的藝術性很強的作品《放大》但這部翻拍作品則處在另外一極,它是部成熟的商業片。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凶線》與《放大》的相似性,似乎僅限於兩位男主角在兩個案件發生的時候都處於一個能記錄下週圍環境的工作狀態了。影片的形式和核心也都截然不同。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放大》這部作品了,來詳細地分析一下《凶線》
  劇情就不再描述了,我來說說片中的兩個人物以及我發現的一些細節。第一個人物,就是殺手,在看片的時候我就發現其中有一場戲並不存在過多的敘事意義,就是殺手在火車站殺死妓女的內場戲,這場戲沒有承接上下劇情的作用,也沒有對電影的結果產生影響,要說是建制殺手冷酷殘忍的形象,那這之前已經有一場詳細的殺人經過的戲了。再看,汽車落水事件被理所應當的定性為是一場政治陰謀,一般來說,政治陰謀的幕後黑手都應該抱著你死我活的心態,不厭其煩地追殺著知道真相的人,而本片,幕後黑手只有一個鏡頭,而且在與殺手的對話中語氣明顯在下風,這個片段表現出殺手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並不是受控於權利下的旗子。片中殺手的主要攻擊目標並不是洞悉真相併掌握了證據的男主,而是很傻很天真的女主角,這真的很奇怪,但是如果你把殺手三次殺人的經過回想一遍,就會發現三起案件不僅是手法、兇器,就連受害人特徵也驚人的相似,這一點很容易在兇手第一次殺人時被當做兇手殺錯了人而忽略掉,其實這個案件是一個隱藏在政治陰謀背景下的變態連環殺人狂事件,導演也在殺手第一次殺人時和開頭戲中戲時,用同樣的主觀視角這個拍攝手法來暗示兇手的身份。
  第二個人物是男主,關於男女主角是間存在愛情,我覺得這個說法並不正確,為什麼呢?我覺得《凶線》的男主跟《白日煙火》中的男主對兩部戲中兩位女主的做法高度相似。《白》中,男主接近女主一方面是對女主有些好感,也就僅限於好感,主要的一方面原因還是因為女主對他在破案上有很大的利用價值,他是看中了女主的利用價值,然後覺得女主長得還行,用感情來接近不至於虧待了自己,並不是愛情。同理,《凶》男主在第一次見女主時有好感,僅限於好感,而在尋求真相這條道路上,女主更是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非常有利用價值,沒她破不了案。另,在兩位男主對兩位女主這麼相同做法的成因上也一樣,《白》里男主辦案時失過一次手,導致了兩個弟兄殉職,心中無法忘卻傷痛,需要自我釋放,自我原諒,所以他要去破案。《凶》中,男主曾因疏忽導致線人喪命,久久不能忘懷,需要自我救贖,所以才在面對不可知的勢力時,仍要尋找真相。《凶》與《白》的不同之處,是《凶》更趨於大眾,更普世,容易接受但是弱化了故事的核心,而《白》更真實,更灑脫,外表平淡如水,但是卻勁道十足。我想大概就是商業片之於藝術片的區別了。《凶》中,男主為了找到真相兩次讓女主深入虎穴,分別是男主要拿母帶,讓女主一個人去見攝影師,男主要女主上節目,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女主去見偽裝成主持人的殺手,這跟他為了得到情報,讓線人帶著竊聽器是一樣的行為,結果也就必然相同,線人死了,女主也死了。我注意到有個小細節就是男主老闆兩次叫男主回到自己的工作中,但是他沒聽,最後他只剩下了女主死前的慘叫,唯一的作用就是用到開頭的電影裡,慘叫聲在他的耳邊不斷的播放,重複地刺痛著他,這是何等的諷刺。
  
  其次是我發現的一些細節,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分享一下。
  一開始有一個分屏,新聞在播候選人的消息,另一邊是錄音機的特寫,表現二者的聯繫。
  男主錄到汽車落水之前,錄了一對情侶在說話,從情侶的話中說出了男主的身份——竊聽者。
  貓頭鷹做前景,男主做後景,是把男主比喻成貓頭鷹,一個竊聽者。同理。第一個受害人被殺之前,死魚做前景,受害人做後景,比喻受害者是冰錐下的死魚。
  背景中不斷出現的自由鐘遊行廣告,暗示了結尾。
   
  拍攝風格上傳承了希區柯克,這點我同意,很多鏡頭運動的感覺都很像。有場戲是男主發現帶子被洗了,然後攝影機360度轉了6圈,看完我的感覺應該跟男主感覺差不多——暈了。之後有一些頂拍鏡頭,航拍鏡頭,體現時間中人物的命運感和無力感,彷彿結局早已註定。
紅色的大量運用,片中慢慢地充斥著紅色,包括男主發現槍聲時臉上的光,男主主角第一次約會時,女主臉上的光,攝影師的房間,殺手殺人的時候的環境光等,都預示著危險,但我覺得紅色的運用有點兒用力過猛,殺手殺妓女的時候有些光都沒有根據,沒有來源的。最後男主奔向女主用了升格鏡頭,拉長了時間,表現男主的到來為時已晚。
  必需得說本片的配樂皮諾唐阿吉歐是大師級的,也是德帕爾馬的老搭檔了,他們合作的幾乎每部影片在配樂上都會給我留下印象。剪輯上的節奏也很不錯,印象深刻的一場戲就是外出錄音那場,非常流暢地交代了案發周圍環境。
  說的差不多了,再說點兒自己的看法,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德帕爾馬這位導演的,作為一名商業片導演,他的想像力實在驚人,總能帶給你驚喜,連轉六圈那個鏡頭,像極了一捲錄音帶工作時候的運動軌跡,這應該已經上升到藝術的層面了。而且他的算計和煽情都用的精準,恰到好處。《凶》和《放》都是我喜歡的作品,我也不會左手打右手。商業與藝術二者本身不衝突,是人總是太相信自己的看法而難以接受不同經歷的人的不同看法,今天過後,還會有很多人對自己無閒情雅興欣賞的東西破口大罵,也會有很多人奮筆疾書寫下兩萬多字影評痛批某商業巨作是如此如此的俗,然後坐在電腦前喝著茶看著自己的影評被轉發四萬多條心滿意足地笑了,從而鞏固自己影評界泰斗的地位。當然也有人為了能拍出好電影學習努力著,也有人為了捍衛藝術而鬥爭著。唉!人生如此,別太在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