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71,228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德小姐

2014-09-08 04:23:09

如其宣傳語「The story of us」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受汪導的推薦,看了這部戲,即便是在波恩的一個小小的、且座位極其不舒服的劇院。看之前,我並不知道這部戲拍了12年,只是在中途驚訝於如何找到這麼些如此相像的演員。因此,也在後半段一直在等待導演準備如何收場,更何況中途男主在高中時代評價人生的時候,說他的那位教心理學的母親,也沒有搞清楚。不過,最後導演倒是給了一個答案:在大峽谷,Nicole問,到底是people seizes moment, 還是moment seizes us。然後男主說了一句,we are always in the moment。我想,便是如此吧。

整個片看起來的感覺,總讓我想到《末路狂花》,一是大量公路片的鏡頭語言,二是一次次強調整個社會系統性地擰巴人性,比如說那個家暴的教授後爸,以及在監獄工作的第二個後爸。而那個浪子天涯的親爹,雖然很長一段時間不能付帳單,也因而無法跟期待過正常生活的母親相處下去,但他卻是男主一生的夢想。

中途給母親修水管的墨西哥工人,在很多年後成為一家餐館的老闆,他說這是因為當年母親隨口的一句:「你為什麼不去社區大學學習,學學英文,你會有好工作。」原本是個成功人生,但聽到此時,母親在餐館裡就表現出及其痛苦的表情。我想,或許導演把自己內心對於人生的掙扎,就塑造成了母親的角色吧,青年時期成為大家眼裡的失足母親,帶著孩子生活在苦悶之中;為了更好的生活,回到大學,後來嫁給教授,就像所有人希望的那樣,但是卻遭遇老公家暴,在車庫打滾。所以看到水管工像自己一樣通過讀書,獲得大家眼裡更好的生活時,便及其痛苦,因為如果不按照社會期待的那樣,就無法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是,那樣又如何呢?

社會早已在2個世紀前,就以加速度地把人異化,唯獨留下讓人不斷痛苦的內心,隨後,便開始尋找活著的意義,從而成為支撐自己活下去的信念。但是,遭遇中年危機的兩位繼父,又有多少是自己選擇了家暴呢?每個人心裡都在尋求Boyhood,但又有多少可以隨人願,既保持Boyhood,又能在這個社會如魚得水?就像那個高中攝影老師在暗室裡說的那句,你覺得你有natural talent,但是比你有才華,比你努力的人多的是,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去學習你該學的科學去。從啟蒙運動時代就開始的理性主義,已經讓文青們成為社會的亞文化,但或許,原本就是屌絲的文青在這個增生出來的社會裡,本就應該是亞文化。

電影最後那句的德文翻譯,頗為傳神,因為把moment翻譯成了Ausblick,就是你眼睛望出去的景色。我想,這就是了,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只是當下這一秒鐘心理活動對於意義的定義;便也是,活在當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