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言
2014-09-14 02:31:41
是不是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白晶晶?(2006)
《大話西遊》里,至尊寶總覺得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比自己更愛白晶晶的男人了;除了白晶晶,自己也不可能再愛上別的女人了。所以當某一天白晶晶不見的時候,至尊寶崩潰了,要不是他知道這個世界有個叫月光寶盒的東西,說不定他就是第二個梁山伯。後來,有一個叫紫霞的漂亮女孩出現在他面前,只因為他稀里糊塗地拔出了她的紫金寶劍,就滿心歡心地想和他「開始這段愛情」。對於至尊寶來說這也太荒謬了吧?並且她長得一點兒也不像白晶晶,因此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
對於至尊寶來說,遠去的白晶晶實際上就是一個理想,理想這東西,最起碼得有兩個特徵,一是一定很美好;二是輕易得不到。理想在即將實現的時候一旦化為泡影,立即就會轉變成強大而持久的慾望,這種慾望可以輕而易舉地掩蓋事件本身悄然發生的變化——至尊寶在帶上緊箍咒前的一瞬間才意識到,他愛的不是白晶晶,他愛的是那份回憶。
你的生命里是不是出現過這樣一個「白晶晶」:你很愛她(他),愛得死去活來,她(他)的缺點在你的眼裡全是優點;你們兩個之間可能發生了什麼,也可能還沒來得及發生什麼,但一定要王八看綠豆對上眼過;然後「白晶晶」忽然就消失了,或者忽然她(他)就不愛你了,責任在你,可能在她(他),也可能在其他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還非常愛她,或者,你對她(他)的愛,要遠遠大於對她(他)的恨。
「白晶晶」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初期就是傳說中的「暴躁期」,你覺得太對不起「白晶晶」了,或者「白晶晶」太對不起你了;你的腦海里全是假設,全是幻想,全是後悔藥;你會對與她相關的一切神經過敏,甚至思維扭曲,殺了她(他)或者幹掉自己的想法經常在你的腦海里浮現——殉情和情殺一般都來自這個時期。
如果熬過了「暴躁期」,接下來就是「緩和期」。反應不那麼強烈了,但她的影子仍揮之不去,偶爾看到和「白晶晶」穿同樣衣服或者模樣相似的,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她(他)並黯然神傷,偶爾遇到心動的,也會拿她(他)跟「白晶晶」做比較,然後唏噓不已,沒準兒還暗自垂淚,覺得自己特傷感,特多情,特孤獨。
「緩和期」過後是反思期。她的手機號忘記了,她的生日也忘記了,你有了新的另一半,或者有了新的目標正在追求中。「白晶晶」不對你的生活產生多大影響了,有時候想起「白晶晶」,你會覺得她(他)不那麼漂亮了,甚至都沒什麼優點,於是開始嘲笑或者質問自己,當初為什麼會愛她?但自己也找不出答案。
反思期之後,是最後的平靜期。你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老婆孩子狐朋狗友佔據了你的日子,「白晶晶」徹底從你的生活里消失了,若不是刻意提醒或偶然事件,你根本想不起「白晶晶」的名字。即便是有機會和「白晶晶」相聚,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偶爾想起自己當初的瘋狂舉動,會一邊微笑,一邊享受;一邊自嘲,一邊驕傲。
當然,根據性格的不同,不是每個人都經歷上述四個階段。但按中國傳統觀念來評判(殉情除外),經歷的越少,口碑越差。比如你不經過「暴躁」期直接干到「緩和期」或「反思期」,那你就沒心沒肺,你就花心,你就是他媽的「負心人」;你要是按規矩挨個經歷,那你就是「執著」,就是「用情專一」,就是「痴情」;如果「闖關」時間還很長(耗費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整日眼圈泛紅地念叨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之類,那麼你就很可能成就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
王佳芝是易先生的「白晶晶」;李翹是黎小軍的「白晶晶」;胡蘭成是張愛玲的「白晶晶」;林徽因是徐志摩的「白晶晶」……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講述自己和自己的「白晶晶」的故事。
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敖說:「吃不到蘋果,拼命寫日記說蘋果不好,沒用,找根香蕉嘗嘗,自然就會忘記蘋果了。」嫌香蕉長得難看還有大梨、水蜜桃、火龍果……理想與現實、愛與不愛、恨與不恨、放棄與不放棄、兩者之間其實只隔著一層膜,如果你看清楚了,輕輕一觸,它就破了;但如果你看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想看清楚,那麼這層膜,就是心魔。
佳話實際上大都是假話。愛上回憶沒有錯,但如果讓回憶污染侵蝕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那就是罪過。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