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那那醬

2014-09-21 05:16:39

孤寂傾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膚淺如我,因為一件極不相關的事情才知道了伍爾芙(那件事卻是與伍爾芙本身一點關係沒有,說給朋友聽或能搏一兩聲笑和驚訝,寫出來總要嚴肅講究些,就不說這事了),又因為學校圖書館裡沒有一本能稱得上伍爾芙代表作的書,再因為我上網也沒有找到(免費的)《麗影萍蹤》的電子書,由此種種原因,找到了這部電影。
不過說來,這部電影也並非伍爾芙「正統」的思想,不過是(唔,這麼說顯得過於冒充資深入士,輕佻了些)另一個人在幾十年後對她和她的書的解讀罷了。於是,也不夠客觀吧,一旦加入了第三人的思想,原貌便會被破壞。但是所謂的思想這種東西,連本人都未必能夠說清,所以後人的揣測和復原,哪怕是錯得一塌糊塗,也應該是值得被原諒的了吧。
回過頭來說電影。
看之前,多少也是受了三位女演員的誘惑的,第二位的名字不熟,那是源於我的孤陋寡聞,其餘兩位便是如雷貫耳了。是以,論及對伍爾芙作品的致敬和虔誠,哈,抱歉,此地欠奉。
畢竟我是近乎一無所知啊。
再說說觀後感。
看完以後,我發現我竟然不大能記住情節。
它分明是我所喜歡的類型。
時而舒緩憂鬱時而焦急沉重的配樂,灰暗陰抑的畫面,人們之間無法言說明了的話語,和遺留給觀看者的經久的對於生命的思考,那麼符合我的口味,我竟然在看完之後說不出什麼。
我現在回憶我當時,也已記不甚清楚。我大概是,對著電腦螢幕,像失憶了一樣腦袋裡空茫一片,忘記了該如何說話,卻明明有那麼腫脹的感慨在胸膛里翻騰,變成喉間無法舒出的一聲長嘆。這樣說又太過文藝,不如說:我呆呆坐著,什麼也想不起來。
過了一會兒,腦海里開始有畫面,是伍爾芙沉河的那裡,她慢慢走到河中心,然後河水淹沒她的頭頂。
時時刻刻。
我百度到的詞條告訴我,這部片子講的是三位女性在不同的時空裡面對現實中無法被伸展的女權而感到壓迫痛苦的故事,體現了一種抗爭精神。
很有道理。畢竟打開伍爾芙的詞條,也很容易就能看見「意識流」「女權主義」「同性戀」之類的字眼。
然而,只能說我的閱歷不足涉世未深,且真的不懂何為女權主義,我沒有從這部電影中看到這層偉大的意義。我只看到了孤獨,超越了時空的孤獨,在三個女人身上流轉,不曾熄滅。
伍爾芙在衣兜里塞滿了石頭走到河中心自盡;
查理的母親開著車到賓館吞藥自殺,卻因為還有所牽掛而轉為背棄家庭遠走;
「達洛維夫人」沉湎於美好閃光的過去,偏執地為友人舉辦慶祝儀式。
她們都孤獨。
她們沒有勇氣直視眼前,於是最絕絕者選了死,懦弱者選擇逃離,而現代版的達洛維夫人,那位詩人代替她去死,她便活下去,帶著創作者警世的願望,學會了珍惜當下的時時刻刻,不再一味回首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孤獨逼她們做出選擇,她們也都做出了選擇。
伍爾芙的先生問「為什麼一定要有人死去」。
伍爾芙說「這樣才能讓活著的人更懂得珍惜」。
我猜,這是導演最想說的話,或者,導演最想讓觀眾聽到的話。
但假設那一年的伍爾芙真的說過這句話,後來的她,又為何還是選擇了以死為終?
在書中她沒有殺死達洛維夫人,於是後人便猜測,她讓她活著,是為了告訴她要勇敢地活下去?
或許如此。
就像或許她是珍視生命的,但她最後,還是放棄了生命。
那麼我寧願她從未覺得生命有著意義。一開始便看清本質,比之努力地去相信過什麼,到最後卻不得不將之放棄,我認為會不那麼痛。不然我將不敢去想,如果她真的曾經那麼熱愛生命,那麼渴望過交流,那她死之前是該懷有多麼巨大的絕望。
死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
不單是讓自己完全消失的勇氣,還要有承擔羈絆之人因你之死而做出各種反應的勇氣。
伍爾芙若像查理的母親一樣,或許,她不會去死。
嗯,出於母性本能,她將為了那個孩子而活下去,但她將繼續承受至死方休的折磨,陷於幻想、惡意、誤解和嘲諷的淤泥之中不得解脫,生不如死。
那還不如去死。
而為了給在世的人一個心理上能夠承受的藉口,她說她不願再拖累那個愛她的人,她請他記住他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那些美好的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
起碼在這一時這一刻,憑著一種(其餘人不必相信但也請寬容待之的)直覺,我覺得這是一句鬼話。
她沒有哪怕一刻覺得美好。
她也甚至不曾與他分享過任何一個時刻。
她敏感、固執、神志不清,她覺得被冒犯、她覺得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足夠的理解,她耽於臆想,她的一個眼神都與她所處的世界格格不入。
這樣的人,她還能拿什麼來假裝美好?
愛?
可她從未學會過。
除卻依賴和偶爾不願獨處的需要,她不會愛。
她聰明地在最後清醒的時刻用愛她的人作為了一個藉口。那封信,深情已夠,我卻懷疑,她投入了多少真心,因你我都知道,作家,最擅長之事莫過於用文字騙人,哪怕她已近乎精神崩潰。我並非說她對他毫無感情,只是我總覺得,感激之情遠甚於所謂的愛,而連感激之情,我想她若不是到了瀕死那一刻,她還是無法為那個為她付出了近乎所有的人而有所觸動。
她其實並不真正看到,看到愛她的人為了她做過些什麼。她是那種最貪心的孩子,她要所有的關心和愛,她要它們嚴嚴實實地包住自己免受其餘一切入事物的侵害,若那個人哪怕稍稍微辜負了這份期許,她便已單方面地將之放棄。他對她並不夠好,在這份過高的期許面前,他註定失敗,他救不了她,事實上如果她不是存在在書里,誰都救不了她。
這樣的人,她會愛?
她透過對她而言還是太稀薄的愛看到了這世界的空寂,她沒有辦法,只有去死。
她感到孤獨,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恐懼與孤獨。
時時刻刻,她們在對抗的是自己。
我對女權沒有概念,論及至此便只好按照自己的臆想和理解說一句:我認為伍爾芙與女權主義沒有關係,起碼根據這部電影,我覺得它們之間沒有聯繫。
她沒有想過解放全體女性,也不想要一個什麼男女平等甚至女尊男卑的社會,她只是太孤獨了。
她在與自己說話,她在與能夠看到《達洛維夫人》的人說話。
她在疑惑,在求教,在問「我眼中的世界已經不堪至此,那我為什麼而活著,我又為什麼還要活著」。
她還沒有得到回答,就因為難以承受的絕望而徹底離去。
在三個對失望的人生的回應中,伍爾芙最為極端,我卻最為偏愛她。
逃離者懦弱,存活者被人為賦予了似真似假的積極意義,只有她,她真實地活過,又真實地已然死去,是以後世的演繹者再怎麼試圖強加思想與情緒,也不能更不敢去杜撰另一個他們想要的開始和結局。
逝者偉大如斯。
於是我在想,到底是所謂的平等重要,還是相互傾聽更為重要。
孤獨從何而來?若是與生俱來,為何這世上無數人,卻沒有人人都想去死。
我想起一個版本很多的故事,說地上的人建造了通往天堂的巴別塔,神於是讓他們開始說不同的語言,這樣大家就有了誤解和分歧,巴別塔也就永遠無法完工。
其實何必要這樣,只要讓人類身上都多出一種特質,巴別塔自己就會垮。
只要讓所有人都學會對別人的話語置若罔聞。
我們終究再也去不了天堂,因為這一特質人類都已學會。

時時刻刻,若我翻譯,不如叫做,孤寂傾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