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上帝之子--Son of God

上帝之子

5.7 / 17,128人    138分鐘 | 170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克里斯多佛史班瑟
編劇: 克里斯多佛史班瑟
演員: 迪歐哥莫加多 蘿瑪道尼 安柏蘿絲瑞瓦 露易絲德拉米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李書恩

2014-09-21 05:56:58

《上帝之子》:親吻十字架的基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起初,祂就與上帝同在。在伊甸園中,祂與亞當和夏娃同在。在大洪水中,祂與挪亞同在。在出埃及時,祂與摩西同在。在迦南地中,祂與以色列百姓同在。祂與參孫同在,與撒母耳同在,與大衛同在……後來,祂來到了這個世界上。祂是黑暗中照耀的光,祂是上帝之子——耶穌基督。

重新演繹耶穌基督的事蹟,對於任何人來講,想要在前人的創作中脫穎而出,都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大家對耶穌的經歷實在太熟悉了,甚至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常常被信徒們津津樂道。然而,《上帝之子》開場的這一個個鏡頭,立刻就將人帶入對上帝同在的強烈渴望之中。因此,不論接下來的情節會如何安排,都會讓人急不可耐地看下去。

影片以使徒約翰在拔摩海島的場景開始,約翰口述他對耶穌基督的見證,「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開始,隨後展開耶穌基督的生平,最後再次回到拔摩海島,耶穌基督向老約翰顯現,給軟弱孤獨的使徒帶去生活下去的信心和盼望,一如將之再次賜予我們一般。

然而,如何將耶穌基督的生平串成一條線,向觀眾們儘可能多地展現這位獨特者的一生,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若是像那部按照《路加福音》拍攝的電影《耶穌傳》來拍攝,自然是最符合《聖經》記錄的,但是也就失去了這部新的影片存在的意義。

不過,《上帝之子》可謂獨闢蹊徑,將耶穌的某些事蹟與祂的教導捆綁在一起,不僅不會讓人感到不合理,反而更加深刻地闡述了耶穌基督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話語。例如,當耶穌在稅關上遇見馬太的時候,旁邊恰好站著一位法利賽人,這豈不是講解「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的最佳背景嗎?「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耶穌對著眾人講完,隨即對馬太說:「來,跟從我吧。」

影片選擇了幾個場景來描述耶穌的神性,例如當有人拆了房頂把一個癱子帶到耶穌跟前,希望得到醫治時,耶穌在醫治他之前,卻先赦免了癱子的罪。耶穌的所言所行讓旁邊的文士非常不滿,因為在文士的心中,只有上帝才有赦罪的權柄。另一個非常壯觀的場景則發生在耶穌行走在海面上,並招呼彼得也站在海面上,更是彰顯出祂那獨有的神性。

為了彰顯耶穌的慈悲的一面,影片挑選了「行淫時被捉的女人」受審判的故事。在那個故事裡,影片著墨頗多;在面對眾人的喧囂聲中,耶穌注目地環視眾人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沒有人敢回復祂,人們不得不扔下自己手中的石頭,除了那些心中剛硬故意試探耶穌的人。

拍攝關於耶穌基督的影片,有一個無論如何也難以不選擇的神蹟,那就是五餅二魚的場景,畢竟,這是耶穌所行的神蹟中,唯一一個被四部福音書都記載了的。而且,這個神蹟還意味著一個轉折,因為在它的最後,耶穌基督竟然「逃跑」了。當然,耶穌不是因為害怕才逃的,而是因為祂並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那個「王」,正如祂後來對彼拉多說的那樣,「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但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五餅二魚的神蹟是一個轉折,從這個故事開始,不論耶穌之後行出怎樣的神蹟,整個影片都隱隱帶著一種悲劇的預兆似的,那些熱情的百姓最後到底要把耶穌推向怎樣一個位置?耶穌是否會因著他們的喧嚷而做出讓步?當然,耶穌不會,祂來到這個世界是要做這個黑暗的世界的光。是真正的光,不摻雜任何黑暗。

氣氛越來越凝重,耶穌在故鄉遭受逼迫;後來來到耶路撒冷,雖然有榮入聖城的場景,也抵不住後來潔淨聖殿時的悲哀。當祂在耶路撒冷教導眾人、與文士和法利賽人辯論的時候,撒旦的雙手已經明目張胆地伸向了祂的門徒猶大。黑夜之中,坐席之時,祂知道了接下來將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那可怕的苦杯、那流血的洗禮、那朋友的背叛,將一點一點加在祂的身上。耶穌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安靜地設立聖餐,不過還是難以抑制心中的憂傷,催促猶大去完成他的抉擇,提醒彼得將會三次否認自己。

接下來的故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了,耶穌被抓、受審,最後被釘十字架。整個影片的後半部份都在闡述著這件事情。耶穌遭遇這些痛苦,到底是為了誰?因為大祭司和文士的假冒偽善嗎?因為彼拉多的自私嗎?因為猶太百姓的無知和縱容嗎?因為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邪惡合作嗎?因為猶大的背叛嗎?因為彼得的否認嗎?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公嗎?因為歷史環境的無奈嗎?太多的原因,然而,對於每一個基督徒來講,在這段與耶穌同經十字架的道路上,都不能不想到自己的罪惡。這些人的罪,在我們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呈現,我們並不比他們更為有義,我們心中時常被嫉妒、仇恨所勝,我們經常對弟兄報以厭煩的態度,給鄰居撇去冷漠的目光。

耶穌基督沒有避開這些患難,影片特別留給觀眾一個場景,當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山的時候,頭戴荊棘冠冕的祂,緊緊抱著十字架,用祂那滿是鮮血的嘴,輕輕地親吻了祂將要被釘上的十字架。主耶穌是為了我們而承受這些懲罰的,如果他避開了這種種酷刑,那麼我們將必須承擔;正因為祂坦然接受了那些鞭打,以及那十字架的刑罰,我們才能以免去這些懲罰,才能以與上帝和好,才能以得著內心的平安,那永遠的屬靈的福氣,才得以降臨在我們的身上。若是沒有基督的受難,我們將要受難;若沒有基督的眼淚,我們必要流淚;若沒有基督的流血,我們將要流血……

上帝之子,這是永不褪色的名字;耶穌基督,這是照亮黑暗的真光。經歷死亡之後,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了。彼得終於明白,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上所掰開的那個餅,象徵著祂的身體,就像耶穌基督親自說過的那樣,「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是的,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祂一直與我們同在,從創造世界之初,從我們的先祖亞當開始,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祂一直與我們同在。祂曾親自進入我們的世界之中,為我們的罪擔當刑罰,遭受鞭打,被釘十架,復活升天,賜下聖靈,祂還要再次降臨。而在整個過程之中,祂一直與我們同在,就像祂曾與我們每一位信仰的前輩們同在一樣,直到永永遠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