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愛幻想的小孩

2014-09-26 15:28:35

校園片那點事兒


在一位美國女同學的強烈推薦(騷擾)下,我終於看了這部大名鼎鼎的《賤女孩》(Mean Girls)。這部片在美國火成啥樣呢?基本身邊所有美國同學都看過,前幾天Katy Perry在推特上暗諷泰勒 Swift時也用的是片中Rachel McAdams飾演的Regina的名字,足見本片在美國影響力。從中我們能瞥見不少美國校園文化與中國的不同之處。

首先便是「拉幫結派」,雖說咱們也有吧。但是中國高中往往一個班會在一起三年,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你要真和班裡什麼人弄翻臉了也不方便。而美國不是這樣,是分課上的,生物課有一些同學,數學課有一些同學,每種課的教室和同學都不一樣,所以人打的很散,能認識很多人,萬一和誰鬧僵了也不用尷尬的和她/他再做三年的同班同學。因為這種差異性,美國學生的拉幫結派往往和興趣相關,而中國學生往往只在本班裡找人。看本片著名的「食堂」戲,女主的新朋友告訴她千萬不要在吃飯的時候坐錯桌子,因為每種人都是固定的。比如書獃子亞洲人一桌,酷亞洲人一桌,數學書獃子一桌,素食者一桌等等。雖說有點誇張,但是真的很好的用桌子來表達了美國高中的這種排他性,大家都是抱團走的。

對於這種愛抱團的行為,該怎麼辦呢?當然要有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社交障礙)的主人公嘍。然後咱們圖樣圖森破的主角一定要有一項卓越的技能。本片女主是數學好,《壁花少年》男主是文學好,《搖滾校園》就更不用說了。為什麼校園片總是這樣?因為在需找認同和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兩者往往有很多矛盾,這樣的設定方便強調衝突。本片女主為了追男主,隱藏自己的數學才能;為了融入賤女孩團隊,自己也漸漸迷失自我,變成Regina那樣的兩面三刀的賤貨(綠茶婊似乎更貼切)。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設置,先讓你墮落,再讓你回頭是岸,未嘗不是好辦法,不像其他有些校園片,為了突出主人公的高大上,總是在眾多排斥中讓他/她硬撐下去,裝清高,也沒啥勁。

人設上一定還要有一個欺負人的惡霸角色,以及一個賞識你的老師,這也不難理解。前者製造衝突,後者鼓勵你追尋自己的內心,這也是為什麼主人公都要有一個不招人待見卻又相當厲害的技能。你是為了融入而放棄自己的特長,還是為了追尋自己而學會不再理會他人的眼光?其實校園片探討的中心往往都是這個對成年人也依然適用的問題:為自己活,還是為別人的認同活?很多人忙忙碌碌的就一生過去了,可能連這個問題都沒有思考過。或許也思考過,但是無奈做出違心選擇,這也無可厚非,各人有各人的侷限性。而高中作為成年前的最後幾年,可以說是人生最迷茫的時期,探討這個話題再適合不過了。雖說最終還是俗了點,女主運用自己的數學技能讓團隊贏得了勝利,不過確實能看出來這帶給她的成就感和獲得心儀男生的那種滿足感是兩種層次的。

本片的喜劇元素更是不可忽視(已經被裡面幾個女生蠢哭)。有人吐槽美國女生就這點智商還勾心鬥角,鬥的過咱們中國人嗎(其實很對),但是我的美國女同學表示其實本片描述的很真實,把女生間的那些小九九,話不明著說,背後玩陰的等拍的喜感,誇張,但又貼切。美國高中其實很殘忍的,酷的人永遠是受歡迎的,不酷的總是要被踩在腳下的,要不然怎麼那麼多米國人說過了高中就好了捏,因為最悲慘的記憶就過去了。至少能把片子拍的這麼喜感也是不容易,不曉得這是不是歸功於Tina Fey阿姨的高超劇本(她同時還飾演本片中的數學老師,有才)。片中幾個女主這些年都火了,反倒是男主一點聲響都沒有,不明白。

不管怎樣啦,都是披著青春外衣,講自我認同故事的片子。或者這便是為什麼除了感傷逝去青春以外大家依然喜歡校園電影的原因。當然了,能拍的喜感自然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