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484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慶雲

2014-09-27 05:10:24

《親愛的》:對拐賣兒童事件執行和事佬主義


《親愛的》:對拐賣兒童事件執行和事佬主義
文/馬慶雲
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作品,總有一個共性的東西,便是善於用鏡頭語言調動影迷情緒,實現觀影中的情緒「過份」高潮化。比如,在電影《十月圍城》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為「保衛孫中山」而亢奮。在電影《中國合夥人》中我們也會為三兄弟的成功不假思索的叫好。可是當我們冷靜思考這些情緒的時候才會發現,革命遠不是保衛孫中山的犧牲主義,成功也並非成功學騙子口中的營銷與勵志。我們陷入了陳可辛故意涉及的圈套——他拿這些情緒化的鏡頭語言讓我們喪失思考的能力,只能跟著他指引的路子想問題。
我將這樣的導演稱為,傳銷式的導演。在電影《親愛的》中,陳可辛依舊在做這種情感傳銷,他的這種傳銷,實乃拒絕了最有價值的思考,淪為一種博取眼淚的鬧劇。那麼,陳可辛用鏡頭語言調動影迷情緒的例證是什麼呢?我覺得有必要指出幾個細節,這些細節,也是年輕編劇撰寫劇本的時候可以借鑑的(當然,我一直認為,最有價值的編劇是不屑於這種情感傳銷式的鏡頭組合的)。
比如,魯曉娟在咖啡廣場與其現任丈夫對話離婚那段。對話本身波瀾不驚,但是,陳可辛調度出鏡頭面前的噴泉來。如果僅僅是噴泉林立,還不足以彰顯出兩人克制且緊張的情緒關係。陳可辛故意讓盧曉娟的兒子田鵬在如柱的噴泉那裡玩水兒,用手壓斷噴起來的泉水。當兩人談話結束後,噴泉也停止噴湧,盧曉娟帶田鵬離開。
我們可以說陳可辛的導演調度非常優秀,但也應該看到,這種大肆感情渲染的調度在陳可辛作品中俯仰皆是。他試圖將每一個橋段進行情感上的宣洩,從而實現一種觀影者的自覺代入感,進而在代入感的作用下不假思索地認可陳可辛導演安排給大家的價值理念。大量的傳銷課程,實際上也是用這種極力高昂的嗓門來順利洗腦學員。
藉此,我們便應該追問,優秀的電影,應該傳遞給影迷冷靜的理性思考,還是熱漲的情感宣洩呢?於後者,陳可辛導演無疑做的非常優秀,但是於前者,恐怕這位導演在呈現一種罌粟花的有毒狀態。我們看著過癮,觀影情感也被調動的非常高昂,但冷靜之後你卻會發現,整部影片不過是在拿著拐賣兒童事件混稀泥,他並未傳遞給我們有價值的思考。
個人認為,思考遠比情感宣洩更重要。《親愛的》旨在展示由一個被拐賣兒童帶來的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冷靜思考一下,它也只是幾個家庭的紛紛攘攘罷了,「拐賣兒童」事件不過是個故事引子,創作者們並不用心於追問造成悲劇的根源問題。
中國為何會發生拐賣兒童事件?
中國的福利院兒童領養政策為何嚴重滯後?
……
冷靜的理性思考,應該帶給我們這些問題。而陳可辛的熱漲的情感宣洩,卻告訴我們,大火都不容易,幾個家庭都非常糾結,都是生活的受害者,都應該忘記過去重新開始。經過文革一代的我們,彷彿很容易接受這種和事佬主義。中國曆史,也素來都是一筆糊塗帳。在很多大的歷史事件之後,我們都選擇得過且過的和事佬主義,不深究,沒有人承擔責任,只要大夥都能繼續生活即可。最終造成,我們在未來,還是走歷史的老路子,還會繼續有拐賣,繼續有找尋,繼續有得過且過。
如果不深究「拐賣兒童」這個社會事件,找到自己的孩子就行了,那拐賣還將持續發作。藝術作品絕不僅僅只是為了展現一個社會熱點、渲染一下悲慘情緒那麼簡單,它更應該承擔的,是揭示問題的癥結何在,如何規避。只講一個被拐賣兒童怎樣回歸父母的故事,遠不如追述拐賣何以發生有價值。
面對社會問題,斷然不能拿出和事佬的姿態來,互相溫存。這是一種精神麻痹。對社會事件的解決於事無補。直面,一直是中國電影人最缺少的精神。陳可辛看似善於調動鏡頭語言,感染我們的觀影情緒,可是在你悲傷流涕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眼淚如此廉價,竟然任何有價值的思考都沒有產生。這樣的電影,難道不是一盆廉價的酸腐爆米花馬?
更多觀點交流,歡迎添加我的微信公眾號:馬慶雲(xuezhemaqingyun)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