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遙
2014-09-28 05:38:48
親愛的,你要好好的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叫《親愛的》。很久沒有在看電影時流眼淚了,差點忘了自己一直都『淚點很低,笑點很低,雷點很低』,以致於偷偷用了幾張紙巾。
於是許久都沒有寫些什麼的我,忽然有了提筆的衝動,來寫了這篇讀後感。
有人說這部電影更適合有孩子的中年,我卻認為,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是可以喜歡這部電影的。因為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男女之間的情愛太容易消磨,我們看那些愛情電影,即使短暫的沉浸其中,也知曉不過是女人給自己編織的一場幻夢。但父母子女之間的愛,你確信自己擁有,你從不擔心有一天會消失,除非TA不在了。
因為擁有,所以你能更真切的感受到。
********************************
陳可辛拍這部電影,選材可謂十分取巧。他用一種克制的手法,講了一個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
「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十億的導演,『不賠錢還能賺到錢』是底線。二十年前剛在香港拍電影,就很羨慕美國有那麼大的市場,就像偶像伍迪·艾倫,只要非常小眾的市場都足夠支持他每年拍一部電影」。陳可辛說,但他接著道:「這是華語電影的黃金時代。」(時光網看到的)
這句話觸動了我。很早之前,我就覺得華語電影的『黃金時代』應當是來臨了,越來越多迎合中國口味的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多的醬油和廣告植入,越來越多離奇古怪的中外合拍,節節攀升的票房,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讓『一切向錢看』的好萊塢折腰。
理所當然,更接地氣的國產電影也沒有放過這麼一個人傻錢多的好時代。
但是,現實讓人有些失望。電影多,並不代表好電影也多。
如今,票房過億對於國產電影來說,都不好意思稱之為新聞了,好像隨隨便便出來一部電影,沒過億都算是冷門,『國產大片』層出不窮,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我們的觀影底線。到後來,許多人都是衝著吐槽去看電影了,前些時間我看到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某家電影院率先推出彈幕電影,可以一邊看電影一邊用簡訊發文字,當時深感震驚。我無法理解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心理,電影難道不應該是安靜的看嗎?去電影院難道不是為了那種沉浸其中的感受嗎?如果是為了玩彈幕的話,又何必去電影院呢?在電腦上玩不是更好嗎?
還是我已經成為跟不上時代的老古董了?
後來我深想了一下,單純的責怪院方和觀眾都不對,有需求才有供給,你說如今的國產電影到底得糟糕到什麼地步,才能讓人有如此瘋狂的吐槽衝動啊!看電影不再是一種欣賞,而是一種沒有節操和下限的娛樂。正如這部電影中說的「有買的才有賣的」,這句話如此淺顯易懂,果真是真理呢。
連如此奇葩的觀影方式都有影院推出,只因為有觀眾喜歡;許多好電影沒有生存空間,只因為喜歡的人不夠多。
當年《富春山居圖》 橫空出世,眾人紛紛吶喊,這是國語電影爛片之最,十年之內無人可破,「負面營銷」的成功案例第一次出現,眾人湧入電影院,只為一睹有多爛!但是一眨眼,不到一年時間,這項記錄就給破了。然後類似的爛片一部接一部,一次比一次沒下限,大家已經見怪不怪,PPT《小時代》都可以拍三部……怪的是,無論電影口碑如何糟糕,都不能阻擋她的票房。華語電影的『黃金時代』,實在有點畸形。
因為錢太好賺,就連以前不拍電影的人,都想下海撈一筆(最近上映的《觸不可及》,就是典型的失敗案例,說電視劇電影都過獎了)。電影越來越多,但好電影卻屈指可數。片方選擇拍一部電影,首先想的是如何提高票房,這點無可厚非。但是我想說,觀眾也是需要尊重的,一部接一部的爛片,任誰被愚弄久了,大約都會覺得煩吧。
如今這樣的電影還有那麼多人買帳,大約是被『傷』的還不夠,中國觀眾的水平提高,還需要時間的磨礪。
說到底,也是觀眾們慣的。
我一直是最鐵桿的『大片控』,最崇拜的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從來覺得自己不是個特別有深度的人,也不是文藝片愛好者。唯一可以說道的,大約就是看的電影夠多了,看的多了,自然口味就叼了。
即使是這樣的我,也依舊對不負責任的國產電影感到疲倦,《親愛的》這部電影的出現,讓我稍微精神一震。我並不是想要給她多高的評價,也不覺得就憑她,就能拯救如今國產電影的現狀,但是我認真的期望,可以多多湧現各種類型的電影,只有百花齊放,才能迎來真正的華語電影的『黃金時代』。
當量達到了極限,只有通過質的轉變,否則美景終將如泡沫般坍塌。
說這些,並不是要導演都一味的去追求深度,曲高和寡。而是要講好一個故事,也可以用有誠意和認真的方式,並不一定要用醜聞和噱頭爭議來吸引觀眾。畢竟片方要賺錢,導演要吃飯,演員要片酬,一部電影養活許多人,藝術家也不能不吃不喝。只有觀眾能夠接受,才能給不同的電影以生存空間,讓我們看到更多更好的電影,更多直指本心的電影,更多認真的有感情的電影。
電影從來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
***************************************
心懷夢想的人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
電影導演心中更有自己的執著與追求,雖然他們也難免向現實妥協。唯一能夠打破這個魔咒的,只有足夠的實力,足以得到社會承認的實力。先吃飽飯,再去追求藝術。
陳可辛並不算一個我多麼欣賞的電影,若一定要評價,只能算是『尚可』。但是他聰明,並且有能力去抓住機遇,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年的《中國合夥人》讓他看到了這個機遇,於是有了今天的《親愛的》。原來,沒有特效,沒有負面新聞,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能好好的講一個故事,講一個發生在人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而且不怕虧錢。
去之前,只是因為無聊,沒有什麼電影可看,去之後,我有些感慨。電影尚可,有許多比她拍的更好的電影,感慨不是因為她優秀到極點,而是因為許久沒有看到這樣一個單純認真講故事的電影了。整日漢堡快餐,來到清粥小菜,都覺得無比美味,可以清腸胃。
《親愛的》這部電影,要說有讓人值得稱道的地方,大約就是這裡了吧。
這是一個煽情的故事,但是並沒有刻意的使用太多煽情的鏡頭,太煽情容易讓人覺得刻意和虛假,為了營造一種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故事講的平平淡淡。一個悲傷的尋子的故事,路上既有人性的灰暗,又有感人的執著,還穿插苦中作樂,讓你忍不住笑一笑。笑完之後,又頗覺苦澀。
田文軍丟失孩子之後,遍發尋人啟事,但是啟事並沒有真正幫助他得到孩子的消息,招來的是無數的騙子。缺乏人性的騙子讓你驚訝於人性的卑劣沒有下限,痛訴社會的黑暗與絕望,在那樣悲傷的境地,有那麼多的人,只想到從這個可憐的人身上榨乾最後的金錢。(笑而不語,河北又被黑了一回)
他舉著刀,面對一擁而上的惡徒,跳進了水中,只為捍衛自己最後的希望。正如這個社會上,有那麼多令人絕望的事情,雪中送炭的少,落井下石的多。你只有努力再努力,拼命再拼命,你若摔倒了,會有更多的人在你身上踏上幾腳,讓你再也爬不起來,最後徹底心灰若死。你要擁有莫大勇氣去堅持。
但這終歸是一個充滿愛的電影,在這樣絕望的境地當中,尋子互助會出現了,一群失去孩子的人們,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遭遇,卻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他們一起給對方能量,一起踏上尋找孩子的旅途,人終歸是一個群居動物,有時候很難堅持,需要的只是有人在身邊罷了。
在這樣的路途中,有人接到了一個騙子的電話。他們一人一句,戲耍那個騙子。歡聲笑語。
這是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情節。這段落讓人忍俊不禁,笑過之後,之前的悲傷黑暗似乎得到了昇華。在面臨如此多的黑暗和困境,他們還能圍坐在一起歡笑,一直勇敢的面對,用微笑來面對悲傷,來沖淡陰霾。
單純的苦,單純的笑,都容易流於表面。人生並非不是黑就是白,許是這樣的哭哭笑笑,才更容易打動人吧。
其次,演員的選角,也是這部電影成功的重點,黃渤、郝蕾、趙薇,張譯,都是演技派,入木三分。
好的演員才能更大限度的表達導演想要表達的含義,讓人更容易進入戲中,最基本的,就是不能讓人齣戲。你若是拍一個嚴肅的電影,結果觀眾一看到某人就想笑,那就失敗無疑了。黃渤以往總是演好笑的角色,這次演田文軍,居然十分到位,趙薇也演的不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郝蕾和張譯飾演的角色。
張譯飾演的是互助會的發起人韓德忠,同樣也有著痛失愛子的經歷。我一直記得他在出場時說的那句話,悲傷蘊藏在平平淡淡的聲音中:「我們的孩子是不可替代的,堅決不能生第二個。」那是他一開始的心境,但隨著電影情節的推行,這種心情慢慢的改變了。
若說田文軍代表的是希望,韓德忠代表的是放下。
這個社會上,希望總是渺茫,丟失的孩子想要再找回來,可能性微乎其微。你心存希望,不放棄尋找,但畢竟很難再找回了。這時候,沉浸在痛苦中自我折磨,並不是你應該走的路。希望可以存在,人也要學會放下。影片最後,韓德忠對田文軍道:「我做了這麼多的努力,結果是你找到了。……我找不動了。」
這句話痛徹心扉,有時候,放不下,只因痛的還不夠深,絕望的還不夠透頂。
最後他想開了,重新擁有新的孩子。這也是導演在表達社會現實的同時,希望給予人們的正能量。
從痛苦中走出去,獲得新生。
計劃生育幾十年,孩子對於父母們來說,已經成為唯一的寄託,電影表達的終歸是冰山一角,現實往往更加殘酷,讓人不敢深想,那麼多的失獨家庭,每每在電視中看到,都覺得空氣中都是悲傷的味道。不論因為何種原因失去了你的孩子,終歸是失去了,身邊曾有過這樣的例子,真切目睹過那種痛徹心扉無能為力。
上天給你這樣的磨難, 你沒有辦法反抗,能做的,大約只是好好的活著吧。
親愛的,你要好好的,就算我不在你身邊。
親愛的,我會好好的,就算你不在我身邊。
除了這些,電影還講了一些生活中的細節,一些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一些法律的不近人情。但這些都淺嘗輒止,用這些的淺顯來指責導演是不太對的,畢竟他還要在內地上映呢,廣電總局在呢大家多多理解。
我寫這篇影評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歌曲是《私人訂製》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這緩慢憂傷的曲調非常符合我此時的心境。於是重新翻出來聽了一遍又一遍。
連續幾月被爛片打敗的我,好像又重新對國產電影充滿了希望。
果然是記吃不記打麼^_^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