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影子

2014-09-28 06:05:08

抒情容易寫實難


晚上10點散場後疾走在回家的路上,抱緊胳膊對抗著秋夜的涼風,聽身邊心理學專業出身的閨蜜一路吐槽:心理諮詢哪兒有這麼幹的?這也太假了……(指魯曉娟在現任丈夫要求下去見心理諮詢師的那個場景)

我不是專業人士,《親愛的》也不是一部心理治療題材的影片,朋友的話就不在此一一轉述了,免得說多了露怯。但我想我完全贊同她的評價:「太假了!」因為在這部看似風格寫實的影片裡能讓人看出「假」的地方不只這一處:比如村民集體出動幫李紅琴追孩子,眼看即將得手,卻被韓德忠以一人之力暫時阻擋成功;比如落水的田文軍看上去不會游泳,偏偏在沉到底後莫名其妙地浮出了水面;再比如房東趕人一場戲中演技明顯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的兩位演員看得人齣戲。誠然,這些細節並非重點,但是卻讓影片變得「不可信」。要知道這可一部相當現實主義的電影,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容不得任何看起來虛假的成份出現。如果連最起碼的真實可信都做不到,就只會反過來自我印證文本和敘事的虛偽,更進一步的感動和思考簡直無從談起。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觀影的那一場放映中,黑暗中的竊竊私語不絕於耳,唯有片尾的紀錄小片讓全場觀眾鴉雀無聲,且無一人提前退場。不錯,不甚精巧的虛構在真實面前只會蒼白無力。

應該怎樣形容上述問題?白璧微瑕嗎?莫若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說法——一隻死蒼蠅壞了一鍋好湯。

除了以上「硬傷」,恐怕《親愛的》還存在著一些「軟肋」。這不是一部懸疑片,它的大部份的情節都是觀眾能預料到的:失去孩子的父母會痛苦、尋子之路上遭遇世態炎涼、本來無辜的李紅琴成為發洩對象、甚至魯曉娟的現任丈夫的路人結局等等。故事本身沒有懸念,講故事的方式就尤其重要,因為我們想看到故事背後更深切的東西。然而,進入影片後半段,鏡頭語言風格一改開頭的沉穩細緻,華麗的運動鏡頭、煽情范兒的剪輯、飽滿得不能再飽滿的配樂,各種爛熟手法時不時地冒出來,毫不掩飾地浮於表面,好像它們的唯一目的就是擺明了提點你「注意,此處應該有眼淚」……老實說,這種約定俗成的催淚手法用多了,連晃動的跟拍都顯出了矯情。

私以為最一流的現實題材電影不是製造感動,而是領著我們去發現感動。王國維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單在香港導演里論,陳可辛和許鞍華之間還差著段數。

縱使整部作品難稱大器,但《親愛的》中的一些點依然很妙,足以讓它成為一部「還不錯」的影片。整理筆記如下:

1.整個開頭部份,到鵬鵬被抱走的鏡頭為止,堪稱全片最佳段落。情節、環境、人物、人物關係一併從淺淡底色上漸漸顯影,有景深、有厚度、有隱喻,穩重而頗有回味。
2.要說國語,不說方言。直達現實的本質,極其巧妙、自然地揭開「身份認同」問題的瘡疤,由片內到片外,從個體、到家庭、再到當下的中國社會被指了個遍,這一筆可謂舉重若輕。
3.桃子過敏的劇情建構。(不過兩任家長不約而同地提到這點還是有些巧合造作的)
4.鵬鵬的生日宴。很出彩的另一個段落,對於那些沒找回孩子的家長,遭到遺棄和背叛的痛苦不啻於往傷口上撒鹽。全景鏡頭中田文軍帶頭喊起「鼓勵」的口號,疏離感油然而生。
5.李紅琴被告知懷孕。
6.黃渤、張譯、東北女人扮演者的表演。
7.對「按規章辦事」的揶揄。這一點有可待商榷之處。與人性和自由相悖的制度的確可供批判,但是為什麼本片中所有公職人員都那麼沒人味兒呢?這種臉譜化塑造是出於主創們真心認為事實如此,還是曲意逢迎觀眾心理呢?如果是後者,必須差評。

大體說來,《親愛的》是一部不宜期待過高但能值回票價的影片。按以前《第十放映室》年終總結的斷線方式,它是2014年第四季度電影市場的一個好的開頭,接下來的《心花路放》、《黃金時代》、《一步之遙》等等都很值得期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