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513116058

2014-09-28 07:09:32

在雜亂無章的電線中丟失了一根用來標識的紅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陳可辛導演這次挑戰的是社會性題材的電影,故事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講的是3歲小孩田鵬因外出玩耍而無故失蹤,他的離異父母田文軍(黃渤飾)和妻子魯曉娟(郝蕾飾)堅持不懈地尋找小孩兒。田文軍為了尋找小孩的蹤跡而差點被騙子了騙錢又丟掉了性命,而魯曉娟又得不到再婚丈夫的理解,後來他們結識了一群同樣丟失小孩的父母,他們之間相互慰藉,在好心人的幫助下而找到了田鵬。但是,田文軍發現兒子已經與人販子的妻子李紅琴(趙薇飾)結下母子情結難捨難分,對於兒子而言與養母離別如同二次拐賣而痛不欲生。

陳可辛導演坦言他一開始無心拍攝社會性題材的電影,因為他覺得涉及社會性題材的電影如同跟觀眾說教一樣,他是一個厭惡說教的人。他也無心刻畫人販子讓多少家庭帶來多少災難,他只想表達這種二次拐賣並不是悲劇的結束,而是另一場悲劇的開始。這讓我想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如父如子》,故事講的是原本兩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多年之後被醫院告知小孩在出生的時候就被抱錯,頓時讓這兩個家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與自己養育多年的孩子的割捨,雖然是他人之子但卻放不下多年來感情,同時也逃不過血脈相連的羈絆。兩部影片都是同一個目的就是討論在血緣和感情之中應該如何抉擇,到底是血緣重要還是感情珍貴。陳可辛導演則認為感情可以大於血緣,他拍這部電影並不想提倡大家要全力支持打拐,他只是想讓大家思考到底這種做法恰不恰當。在影片前半部份大家都認為人販子破壞人家家庭讓人嘗盡切膚之痛非常可恨,但是在影片後半部份大家都開始同情人販的妻子李紅琴,認為她的執著她的堅持打動了自己。這到底誰是誰非?而我認為的沒有一個人是黑白分明的人,到底如何測量他們之間的灰度,這個問題是我認為影片過後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影片的拍攝場地選址在城市中最不穩定的地方——城中村,城中村的獨特面貌是不可複製的,那密密麻麻的握手樓加上狹窄的街道終日暗無天日和雜亂複雜的人口,這些特點即加大了拍攝的難度同時也加大了影片的真實性。在這獨特的地方我注意到了導演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城中村狹窄的空間來完成他的攝影美學,不管是每個拍攝的角度還是鏡頭切換我都覺得獨具匠心,能因地適宜地藉助出租屋能有的擺設來協助拍攝,實地拍攝不僅考驗導演的功力還非常考驗攝影師的技術。影片開頭著重描寫了南方陰雨天多加上城中村排水不暢導致潮濕又惡劣的環境,尤其是對那雜亂無章交錯橫飛的電線濃墨重彩的描寫。其中有一個鏡頭我最深刻,一條掛在電線的紅繩微微地掉了下來,這鏡頭貫穿了我看完整部影片。在田文軍在分享自己的尋子經歷的同時他說到他做生意失敗、婚姻失敗,在深圳開了一家小賣部和孩子一起艱難地維持生活,可是現在孩子也丟了,連最後活下去的勇氣也沒有了,他多希望有一兩個騙子來騙他的錢,他認為這樣生活還有一點希望。看到這裡腦海中突然閃過的是那掉下來的紅線。紅線就是小孩,而我們是那橫七豎八的電線中的其中一條,孩子就是我們標識自己用來找回連接埠的唯一標誌,紅繩掉了,連我們自己也在這茫茫人海中失去了方向和生活的勇氣。田文軍如此,李紅琴亦然。

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反饋來看,大家對《親愛的》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大家對主演的表演卻是毋庸置疑的。在影片中我最期待郝蕾的演出,果然她沒讓我失望,整場影片中發揮良好,在戲中最為她拍手叫好的是兒子第一次與她主動牽手時候的喜極而泣的神情,讓人既為她感到高興又為她生憐。趙薇的形象最讓人吃驚,戴著乾燥的假髮,穿著大紅大紫農村婦人的衣服,穿襪子的腳上還掛了雙拖鞋,在農田上追趕在街道上拖著行李走,看到她在派出所問話不顧形象的蹲下來時我就知道那個曾經穿著華服的還珠格格、儀態端莊的王夫人的趙薇已經不見了,她是真真切切的李紅琴。同樣,黃渤在派出所里也有貢獻,一個壯漢在派出所詢問出來忍受不住壓抑坐在上樓梯上無聲慟哭,黃渤將他演得得入木三分。張譯的演技也很精彩,在鵬鵬的生日會上張總站起來跟大家道歉,把就灌滿酒之後那雙顫抖的手最為欣賞,這是一個很難演的動作,張譯把他演得非常的自然,還有當他發簡訊給黃渤說想放棄的時候,大家都為他感到難過。

沒有一部電影是完美的《親愛的》同樣也是,130分鐘的電影對於這個故事敘述來說有點長,如果可以在精簡一下就會更好,把與情節無關的內容刪去,例如佟大為的母親和他的家庭情況大可略去不要,還有一些過多和重複的鏡頭也可以去掉。還有有一些地方情節有點牽強,比如毫無線索地跑去火車站卻恰好與兒子的火車擦身而過,還有黃渤落水後又突然自己醒來,這些有點過於戲劇化和巧合,也不符合邏輯,這些情節插在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裡有失偏頗。大家對影片還有存在其他爭議的地方,例如同樣失去孩子的一群父母就像是一個傳銷組織是否有失形象。我覺得確實如此,一開始覺得他們就像幾隻受傷的動物抱在一起互相舔傷口,雖然有失形象但仔細想想又很貼合現實,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尤其人到中年,要不定時地給予它安慰,拍拍胸口跟自己說「一切安好」這樣它才會有力氣繼續向前,這也是生活在中國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說到中國,作為一部社會性題材的電影,當然離不開討論它的社會性。在影片中還能看出幾處中國社會的的問題。首先,田文軍致電記者,記者拒絕報到,他回了一句,現在連一隻狗丟了都上新聞,為何人丟就不行。還有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是不是能健全或者放寬一下制度,能讓丟失孩子的父母重新找回自己的紅繩呢?社會能不能加大對打拐和人販子的查處力度呢?不要讓這麼多父母孤身作戰,社會也應該給予一定的幫助。當今,最可憐的是當中國人的孩子,就像周雲蓬《中國孩子》中所唱的,不要當中國人的孩子,餓極了他們會把你吃掉 。還記得2011年《人物週刊》的年度人物就是中國孩子,那年鋪天蓋地的都是中國孩子被拐被虐待的新聞,那一年中國孩子過得不幸福,中國的天空也籠罩著一片黑暗。不要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裡面丟失了自己的一根紅繩,總而言之,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的悲劇。

影片結尾處播放了電影原型的紀錄片,這種影像和現實的結合讓我想起安德烈·巴贊說的一句話「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無論電影做的再逼真但它都是虛構,唯有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才是真實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做了那麼多都不及現實生活中的原型來得感人至深,值得人們為他們留一熱淚。隨便一提,最近社會對於尋子這類社會題材的關注度極高,據我說知,下年還會有劉德華的《失孤》上映,同樣的題材的電影,它與陳可辛的《親愛的》又有什麼不同,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悟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