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xie
2014-09-28 07:12:38
打拐不需要精神病
我看過的陳可辛的作品不多,記得的就一部《中國合夥人》。這兩部電影題材迥異,但表達方式還是太像了。
鑒於最近在竭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沒認真看豆瓣的影評。我只是掃到一句「爲了題材給五星」的五星影評。我覺得很詭異,一部電影如果拍得不好,題材再好也是枉然。所以看歐美影評才會經常見到「毀了這個好題材」。中國的語境總是比較特殊,人情先行,理性退後。爲什麽見義勇為可以影響高考成績就可見一斑。
上文只是舉例。就這部電影而言,只是拍得不夠好。
我總是覺得,每個角色都應該有其關於故事主體的意義。就這部電影而言,居然分了些時間去刻畫無關緊要的人物,我也是醉了。主角明明就是趙薇和黃渤,爲什麽要描述佟大為的遭遇?爲什麽要描述他有精神病的母親?患有精神病的母親是怎麼地刺激到他去幫助趙薇呢?我覺得,精神病的母親更應該令他逃避面對「母親」這一角色,假設趙薇真的當了母親,她也可能患老年癡呆啊,那不是又會使另一個兒子不愉快麼。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都是主角,但電影最多只能有兩個主角。一個故事,兼容不了那麼多的人生。
陳可辛想說的太多。
最後的結尾也實在惡俗。結尾播著這些煽情紀錄片,還煞有介事特寫演員的沉重、安排演員與原型的見面。既然那個家庭已經找到了兒童,爲什麽不讓他們退出公眾的視野?
《熔爐》促使韓國國會通過保護性侵兒童的立法。但在天朝發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這部片能做到的,只能是用明星來吸引大眾對被拐兒童雙方家庭的關注。(我們之前的焦點,僅僅在找到孩子上。)
ps,這部影片可以和《第八日的蟬》打包觀賞。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