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鄙人

2014-09-28 08:00:23

如果我們墜入命運的深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中國夢」一詞還沒有成為主流的提倡時,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段對「中國夢」的解釋:對於學生而言,中國夢就是讀好書出國留學;對於明星而言,中國夢就是出名後改換國籍;對於官員而言,中國夢就是往上爬把老婆孩子送出國。總之,便是「出國」。安土重遷的中國人為什麼想要離開這片土地,源自於對一切深深地不安全感。你擔心走在街上手機是否會被偷過幾分鐘總要摸一摸看看它是不是硬硬的還在;你擔心跟你搭訕的路人是不是心懷不軌的騙子;你擔心蔬菜殘留的農藥導致不孕不育;你擔心奶粉凝結成孩子的腎結石;你擔心灰濛濛的天讓人患上癌症……甚至,當你生了女兒,你擔心她被人欺負或者被人拐走當童養媳,當你生了兒子,你擔心他被人拐走成了別人的兒子,你的世界從此漆黑無盡。
       如果數據正確,中國每年被拐的兒童人數是20萬,在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面前,相對比率並不高。所以當我們作為觀眾坐在《親愛的》這部電影的觀影廳裡,我不自禁地用苛責人性的角度想像觀眾(包括我)的心情。在災難面前,當我們是遠觀者的時候,心情往往是同情、悲傷、觸動的,而在這複雜的情緒裡面,往往還夾雜著一絲不敢示人的慶幸。「幸好不是我」,「我得警惕小孩被拐/公交失火/電梯以外/飛機失事」,「我回去得告訴我的爸爸/媽媽/老公/老婆讓他們也小心這件事情」。在傷感或痛悼的情緒之下的那絲慶幸,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下:幸虧碰到這件事情的不是我。可是命運的玄妙正在於它的偶然,如果是我,又將如何?
   《親愛的》將國人多年來屢見以致如常之事演繹出來,這本身已是一大功德。暫無孩子的我,也可淺淺想像如果孩子被拐,將是多麼洶湧的災難。黃渤和郝蕾一向強大的演技,對於表現二位主角的心境是可以勝任的。電影的尺度把握很好,避免了煽情和浮淺兩個極端。黃渤對搶錢的歹人揮舞著匕首沉入江中,郝蕾在憋了一年之後說著「我鵬鵬」釋放自己的內疚,張譯唱著「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都是能讓人沉默的。印象更深的尋子會的成員那類似傳銷的「鼓勵鼓勵鼓勵」加節奏鏗鏘的鼓掌——每個人的臉上寫著疲憊迷茫和消沉,可是言語之間卻是勵志歌曲和心理雞湯,巨大的命運之網讓他們迷失,只有用打雞血的方式,才能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暫時粗糲,繼續堅持下去。這個場面的那種略帶可笑的心酸,表達了層次豐富的生活況味。
     電影時長兩個多小時,在放映時間過半之時,主角找到了孩子,導演鏡頭一轉,將敘述點轉到了孩子養母的身上。角色的設定將罪孽減到最小——趙薇所飾演的李紅琴的丈夫不育,他拐來了孩子,告訴李紅琴這是他與情人所生,而前一年他已患癌症去世。當黃渤和郝蕾強行抱起孩子在田間奔跑而孩子哭叫著李紅琴「媽媽」時,我幾乎以為這是一次思子過於心切的烏龍,可是鏡頭一轉,揭示的真相讓人驚愕。解救孩子時買家舉村追擊是我們以往有所耳聞的,而孩子回家之後的倫理悖論卻是我們等待到大團圓結局後所不願意想像的。失去的過去已經無法彌補,而失去的現在和未來又該如何?受害者何辜,而加害人也是有痛苦的(雖然在現實中我絕不願意同情買孩子者,但是不得不承認電影中設定的這一角色是讓人同情的),雙線的敘事,讓這部電影不止於以悲情動人。全片最打動我的台詞,是黃渤在孩子丟了以後錄製尋子視訊,在描述了孩子特徵尋求幫助後一頓,說了一句:「如果買了他,孩子對桃子過敏,不要給他吃桃」。影片的最後,黃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連倒垃圾也抱著孩子下樓,趙薇守在他家樓下,對黃渤說:「不要給孩子吃桃,他會過敏。」最深的愛一個人,是接受了他不再屬於我之後,我還希望他好。而影片最後,當黃渤聽到趙薇說了這句話之後,先是憤怒地離開,行遠之後,卻抑制不住眼淚——是對不能遺忘也不能碰觸的歲月的痛感,是對互為命運的敵人卻同病相憐的人的震顫,是對對方越俎代庖而命運卻給了她這種越俎代庖的權利的無奈……
      如果墮入命運深淵的人是我們,又將何為呢?永誌無別離,萬古常完聚,誰不想呢?可是只有在電影散場燈光亮起從劇情中回到現實的一剎那,我們悲喜交加地發現,這一刻我們是安全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