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曦黛雨

2014-09-28 18:02:31

在安靜的絕望中,你是否還記得?至我最愛的電影---死亡詩社,沒有之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久沒有認真去看一部電影了,大部份的時間都被各種奇幻和誇張的美劇所淹沒,而看完以後幾乎什麼都不太記得了。於是,再次看到羅賓威廉的介紹以後,就決定再次重溫一下多年前看得那部死亡詩社。以前和室友在寢室看得時候,只記得當時看完以後,內心不禁有一些壓抑。而且模糊地感覺裡面的一些場景還有一些拖沓,現在看起來,只是因為當時的自己理解並不深刻,也許那時我所擁有的只是一種仰望經典的心態,而現在,自己也為人師,在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課堂之後,我想看的,是一種信念。

那是一個陳舊的年代,陳舊的年代必有荒謬的規則。電影的開篇便是所有的學生和家長坐在莊重嚴肅的大廳裡聽著校長的尊尊教誨,學校的理念是傳統,紀律,榮耀,卓越。然而這四種口號,卻像4座重重的大山,壓在了每一個孩子的身上。去那裡讀書的孩子,父母對他們都充滿了最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去讀美國頂尖的大學。可是在鏡頭下的孩子們,他們的眼神裡有的只是迷茫和恐懼,他們的路從來不是自己選的,他們也無從知道自己內心的渴望和夢,所以他們迷茫;他們害怕讓為自己苦心操勞的父母失望,所以他們恐懼。影片中的安德森,活在自己哥哥的陰影下,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來向他訴說他哥哥的優秀,所以他的內心是自卑的,內斂的,脆弱的。可能他從小就習慣了,習慣了被比較,被斥責,他總是害怕有一天不能向他哥哥那樣出色,就會被別人嘲笑和唾棄。所以他甚至都不願意說話,不願意參加學校的活動,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待在寢室,故意把自己封閉起來,生害怕表現出來一點笨拙被會別人嘲弄。而他的室友,尼爾,卻是一個開朗愛笑的男孩,尼爾非常友善,而且有一幫很好的朋友,做什麼事情都把安德森叫上和他們一起,並不因為他的內向就故意排斥安德森。尼爾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雖然他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去走父親為自己設計的那條當醫生的路,他也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但是在父母面前,他都體現出自己溫順的一面,總是說一些讓父母放心的話。這群孩子大體都是這樣,每天都肩負著家長各種各樣的期望,銘記著學校或這或那的教條,活在一種莫名的壓力中。

     直到他們遇見了一個叫做基廷的老師。基廷先生對他們來說是特別的,第一堂課就讓他們覺得很有新意。他吹著小調,緩緩地走進教室,再走出來,讓這些習慣了在教室裡中規中矩上課的孩子們完全摸不著頭腦。他把這群學生全部帶到了過道上,讓他們重新去認識那些擺在櫥窗裡的照片,照片上都是已經逝去的校友,基廷先生讓他們湊過去,仔細看著那些黑白的照片感受什麼叫做Carpe Diem. 他說,你們知道為什麼要及時行樂嗎,因為我們都是凡人,總有一天也會逝去,也會變成一具冰冷的屍體,在黑暗中腐爛。你們看看照片裡的這些人,他們的模樣和你們一樣,風華正茂,相信自己能成就一番驚人的事業,但是我告訴你們,他們都已經化為了塵土。你們湊過去聽,他們一定想告訴你要學會Carpe Diem. 於是,基廷先生站在一旁,輕輕地念著這個詞,而這個詞,就這樣從此以後,在這群孩子們的心中便根深蒂固,再也不能抹去。這一席話,對於這些被考試壓得快要窒息的學生來說,是多麼地震撼!他們每天都忙碌到基本上沒有自我,一心只想考上父母所期待的大學,從來沒有質疑過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他們把所有的一切都寄託於在考上大學以後,此時,快樂是一件多麼奢侈的東西。於是,基廷這樣的一番話,卻在瞬間喚醒了他們的內心:原來,我也有快樂和自由的權利。
      其實,教文學的基廷先生高明之處就在於此,他總是讓學生切身地去體會情感,他要告訴學生及時行樂,就讓他們感受到黑白照片上那些面孔曾經的美好,讓他們知道,無論這些人最後是多麼地功成名就,他們始終在逼迫和壓力中活著,為了所謂的成功,還沒有來得及享受當下,就化為塵土,將一切美好留在一片黑白的回憶中。而現在的這些孩子就像當初的他們,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也只有躺在冰冷的棺材裡遺憾著自己荒廢的青春。在教學生詩歌的時候,他帶他們一同去操場練習踢球,每踢一顆球出去就吶喊一句自己喜歡的詩歌,讓他們在詩歌裡真正地宣洩自己的情感,發現自己那顆具有詩意的內心。有時這種吶喊還會伴隨著音樂,好讓他們在音樂中品味詩的韻律。基廷先生也鼓勵他們去大自然中尋覓詩意,喚發靈感,於是便有了死亡詩社。幾個年輕人,他們突然前所未有地瘋狂了起來。漆黑的夜晚裡,他們穿越叢林,來到了一個小山洞,他們在這個山洞裡大聲地念著自己喜愛的詩,時而手舞足蹈,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沉寂冥思,這是一個理想的世界,脫離了教條的束縛,脫離了現實的不堪重負,孩子們在這裡獲得的,僅僅就是他們久違了的自由和快樂。

  基廷先生也治癒了安德森,讓他擺脫了自卑,終於找到了自信。他要學生們寫詩的時候,安德森其實寫了很多首,但是每一首他自己似乎都不滿意,就撕掉了。他痛恨自己不夠優秀,怕自己出醜,所以最後基廷老師在叫他念自己創作的詩歌時,他膽怯地說自己沒有準備好。於是基廷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句惠特曼的詩:I sound mybarbaric yawp over the top of the world---我聽見了自己在世界頂端原始般的吼叫。然後要求安德森在講台前發出他自己的最原始般的吼叫。這一幕是非常動人的,Yawp是人類情感最本能的宣洩,基廷老師這麼做,正是希望自卑壓抑的安得森能釋放自己的不快,放下所有的擔憂,走出哥哥的陰影,找到一個完整的自己。於是,安德森做到了,正是這麼驚天的一吼,也讓他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接著,基廷先生不斷地追問他,啟發他,讓他閉上眼睛,鏡頭也伴隨著他的思考,跟著不停地旋轉,最後安德生道出了發自內心的一句話:「你拉著冰冷的毯子,它永遠不夠長,你打它,踢它,卻永遠覆蓋住任何人。我們哭著進入此生,直到我們垂死離世,它只能遮住你的臉,任你悲嘆,哭泣,尖叫。」全班鼓掌。這就是他的心聲,這個毯子,就是他自己故意編織的一層隔膜,想封閉自我,儘量保護自己不受到別人的指責和嘲笑,但是他發現自己終究不能逃掉的,卻是內心最深處的畏懼感,讓他永遠在悲嘆,哭泣,尖叫中被吞噬。於是,此刻的他,決定放下。於是,此刻的他,終於露出了久違的微笑。這就是完全他屬於他自己的詩。不再有,「應該像哥哥一樣」的寄予,不再有恐懼。

基廷先生就是這樣,不斷地去引導學生在真切的感受中發現自我,並不流於形式,不拘泥於語言,傾聽自己的聲音,一切都從先尊重自我開始。這樣的老師,突然讓我想到一句話:「教育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尊重人性和珍視內心做起,才能真正讓學生成長,而你,作為一個老師,就不會只是一個教書匠;而你,作為一個老師,也不會只是一個過客。

  但是,基廷先生不能拯救的,卻是在陳舊的教育理念下,主導學生的家長,基廷先生不能對抗的是在虛假榮譽中屹立不倒的學校,所以才會有尼爾最後的自殺和基廷先生自己的離開。

  尼爾這個原本多麼開朗陽光的男孩,他在同學當中出類拔萃,極具表演天賦,有著非凡的領導力。基廷先生的話讓他感觸良多,他在詩歌中認識到了真正的自我,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開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歡的未來。在被話劇社錄取某一角色以後,他也不能壓抑自己對表演的熱愛,日思夜想,毅然決然地不顧父親的阻攔,也要去出演。他最終在舞台上綻放了自己。可是,,光芒萬丈的他,在耀眼的燈光下,觀眾熱烈的喝彩中,卻看到的是台下父親失望而擔憂的眼神。演出結束,他並沒有和同學們去慶祝,而是被父親呵斥回了家。當父親提出要他退學,去另外一個學校重新開始,認真學醫時,他徹底絕望了,甚至在父親最後問他,你有什麼好說的時候,他已經無言以對,所有的委屈全部都無法說得出口,因為,根本就不被理解。於是,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他打開了窗戶,脫光了自己的衣服,努力讓自己變得麻木和寒冷,這樣便不會再懼怕死亡。就這樣,尼爾用自己的死亡來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不甘,他認為可能只有用這樣極端的方式才能讓自己的父母清醒,明白他要的,並不是他們想要的人生,而他們也甚至沒有權力把他們的理想強加在自己身上,他想要的只是一次能夠自己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一次機會,僅此而已。
     然而,尼爾的離開,並沒有讓家長和學校認識到教育的問題,他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歸結於基廷先生「獨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基廷先生去鼓勵他獨立思考,尼爾可能還乖乖地坐在教室裡學習,想著要去考醫學院,成就父母的夢想呢。「鼓動學生搞非法活動」,這種莫須有的罪名最後被強加給了基廷,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學校對於尼爾自殺行為的最終交代。學校和家長所歌頌的傳統和紀律葬送了孩子年輕的生命,卻要一個幫助孩子找到了理想,啟蒙了思想的老師來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怎麼看都是荒唐的結局。然而在最後,當所有的學生,當著校長的面,站在課桌上面,大聲呼喚著captain的時候,看著基廷先生欣慰的臉,我們又再次熱淚盈眶。也許這些孩子,他們終究沒有能夠擺脫自己的命運,被禁錮在了某一條路上,但是,他們的這一舉動,卻讓所有人為之一怔。校長在瘋狂地斥責著他們,站立的人卻越來越多,在這一刻,他們終於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在權威的面前不卑不亢,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基廷先生致敬,為了信仰而起立。

死亡詩社,再次溫習,竟有如此之多感嘆,原來,自己也不必那麼淺薄: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惠特曼,是想告誡我們不要忘了生活中最本源的東西,比如夢想,激情,血性。在忙碌的麻木中,在安靜的絕望里,些許清醒的你,是否還想得起這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