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落無痕

2014-09-29 19:31:48

《親愛的》:商業片對現實主義的回歸


       陳可辛被譽為香港最具風格的導演之一,2005年憑藉歌舞片《如果·愛》進入內地電影市場後,執導或監製了《投名狀》《門徒》《十月圍城》等口碑不錯的商業片。去年,他導演的電影《中國合夥人》不僅獲得了超過五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收入,還因關注青春、成長、夢想的主題和「接地氣」的表現手法得到業界和觀眾的良好口碑。而這一次,陳可辛在藝術探索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由他執導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打拐題材影片《親愛的》近日在全國上映。在這部影片裡,陳可辛將他對現實的思考、對命運的追問、對人性的理解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引人深思。

      《親愛的》以打拐界有名的「彭高峰尋子事件」為藍本,在錯綜複雜的情節里,講述了血緣與親情之間愛的角力。但導演並沒有停留於此。圍繞「尋子」這個中心線索,影片勾畫出了一幅網羅世間百態眾生的浮世繪:為尋子和生活勞頓的田文軍、在孩子和現任丈夫間掙扎的魯曉娟、一心要奪回孩子撫養權的李紅琴、組建尋子聯盟苦尋六年的韓德忠、遭遇家庭和事業雙重不順的律師、感情受阻滯的魯曉娟的現任丈夫……影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和難處,都在默默地和無常的命運抗爭著。在《親愛的》溫情片名下,深藏著太多艱難與無奈。

       影片的結尾處,李紅琴下定決心留在深圳後,卻意外得知自己懷孕了。這個情節給李紅琴這個角色增添了一層悲劇色彩。還要不要繼續打官司追回撫養權?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李紅琴一臉驚異和茫然,與影片開頭田文軍站在交纏成一團的網線前的場景遙相呼應,喻示著即將到來的人生困境,同樣是無解,同樣是無奈。

      與一般的打拐題材電影不同,《親愛的》里沒有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壞人。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個體悲劇之外,展現的卻是溫暖的人性底色。陳可辛說,片名之所以叫《親愛的》,是為了反映更大更多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為了共同目標而團結起來的陌生人之間的互助之誼,是不分血緣關係的母愛親情,是素不相識的律師被感動後的理解和支持……正如影片海報里所說「人來人往,勿失勿忘,帶愛回家」,茫茫人海,命運艱辛,是人間大愛支撐著我們前行。

       影片沒有刻意煽情,卻催人淚下,彰顯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這正是時下很多商業影片所缺乏的元素。曾幾何時,在商業化的環境下,一些創作者在利益的驅使下放棄了嚴肅的創作態度,僅憑對市場的一知半解用閉門造車、簡單模仿、生搬硬套的方式炮製出所謂的商業片。這些不接地氣、懸浮空中的作品必然暴露出脫離生活的虛假感,無法獲得觀眾的認同和共鳴,只得添加庸俗劣質的宣傳噱頭來吸引眼球,攪亂了電影創作生產的正常秩序。要改變這種亂象,必須從創作態度開始改變。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夥人》《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中小成本影片因貼近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獲得了市場和業界的肯定。而《親愛的》則進一步深入到時下的熱門話題和百姓關心的真人真事中去,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力量,探索商業片與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相結合的新模式。所以說,面對時下社會急速轉型和多樣利益博弈的情況,藝術從業者必須突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直面現實生活,從中追尋與廣大民眾的情感共鳴點。
     (刊載於《光明日報》2014年9月29日藝術評論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