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eus

2014-09-30 02:35:55

《親愛的》:海面以下是冰山


港導北上,勝少負多,陳可辛是少數口碑倖存的強者,只因他一直有意去港靠陸,不似其他港導,象徵性的加幾隻可有可無的花瓶做點綴,或者把明明與大陸環境水土不服的故事簡單換成包裝,以為自己爭得合拍片的名份。從《如果愛》開始,陳可辛一直在認真的清除自己電影裡香港製造的痕跡。到了《中國合夥人》,終於實現了從演員陣容到故事情節,甚至輸出價值完全大陸化的巨變。顯然,主動尋求身份認知取得的成功,讓陳可辛有理由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但聚焦於打拐事件的《親愛的》又並非如預想中的那樣淪為簡單粗暴的情感催淚彈或是對現行社會現狀的冷嘲熱諷,電影中的打拐如同冰山在海面上露出的一角,其下的龐然身軀——情理與法理的矛盾,才是陳可辛真正感興趣的話題。
由於選取了打拐這一極易引起爭議的現實主義題材,加之如今華語電影市場同類作品的匱乏,《親愛的》在一開始便已在道德上佔據了一個難以被撼動的制高點。而陳可辛在經過了前幾部內地題材電影的嘗試後,對於大陸地區環境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大陸演員的使用環節上,甚至已經超越了許多內地同行。影片中骯髒破舊的深圳城中村,雲龍混雜的北方火車站,公安機關和政府部門裡那極具地方特色的辦公態度,都讓人暗自佩服陳可辛對於大陸的細緻觀察。而趙薇讓人瞠目的自毀形象演出,黃渤的非喜劇小市民形象,以及在短暫出場時間裡形象歷經一百八十度反轉的佟大為,同樣離不開導演的精心調度。
以當下的環境而言,其實陳可辛只需靜心講好一個打拐尋子的故事,讓人在走出影院後皺著眉頭對社會的醜惡現象評頭論足一番,便足以拍出一部口碑及格線以上的作品。而《親愛的》劇作前半部份也的確按此思路有條不紊的推進著,意外降臨的不幸,尋子過程中的艱險,及至守得雲開,盼來的卻是一輪黑色的太陽。黃渤郝蕾夫婦尋子受阻,遭遇全村追殺,似是當年《盲山》裡的景像重現。眼見民智未開,愚昧無知的斷言就要出口,聲色俱厲的卻變成了象徵正義法律的警察,蹲在地上的農婦反而成了觀眾同情的對象。原來,他說的不只是打拐。
在一個敏感話題上戛然而止,是陳可辛的聰明之處。規避審查中可能帶來的風險自不必言,但更重要的是一種出於觀眾情感需求的考慮。電影的後半段依然在尋子,只是主角換成了趙薇。故事視角的悄然轉換背後實質是情理法理天平的偏移。丟孩子的找孩子,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這樣的情節並不新鮮,除了販賣悲傷,很難有更多的新意。讓別人丟孩子的,同時也丟了自己孩子的再去找孩子,於理不容,但於情又是眾人皆可理解,糾結來了,衝突來了,戲的高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值得注意的是,陳可辛在電影裡對於法律的態度相當曖昧,警察、法官,包括政府工作人員的形象多次出現,但作為法律化身的他們往往卻帶給人一種冰冷殘酷之感,僅將此理解為陳可辛對於大陸制度的批評顯然過於膚淺,審訊時的恐嚇,調解時的眉頭緊蹙,開准生證時的荒唐言語,更像是法律本身尷尬地位的體現。誠然法律與規則足以在大多數時間保證社會的公正有序運轉,但在更為柔軟的人心面前,它的僵硬與不近人情又讓人哭笑不得。
拋出答案而放棄解答,模糊而開放的尾聲,是聰明導演的做法。我們無法分辨出影片結尾趙薇的哭聲里更多是喜極而泣還是對自己不幸命運的哀嘆,就像當法律與情理並排出現在我們面前,做出抉擇總是如此艱難一樣。矛盾無法化解,唯有寬恕和憐憫能讓鋒芒沒那麼尖銳。
不尖銳,才不傷人。不傷人,才夠溫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