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湯嘉琛

2014-09-30 05:55:54

有一種癌叫「失愛症」


電影在今年6月殺青,陳可辛導演將片名從《親愛的小孩》改成了《親愛的》。去掉「小孩」二字彷彿是一個隱喻——《親愛的》講的就是一個「小孩丟了」的故事。電影關注打拐尋子的現實,主角原型是三年前部落格尋子的彭高峰。《中國合夥人》編劇張冀僅對人物設定做了一點修改,以便增加悲劇的份量。

這是一部幾乎聽不到笑聲的電影,有的觀眾看完沉默不語,有的觀眾哭到淚崩。全片埋伏了不少於十個淚點,連背景音樂都讓人深感悲傷。不過,與馮小剛壓抑沉悶的《唐山大地震》不同,《親愛的》將悲傷拿捏得恰到好處,沒有毀滅,沒有撕裂,也沒有「預備,哭」的造作和壓迫感,它只平靜地給觀眾講了一個故事:

深圳網咖老闆田文軍(黃渤飾)的兒子在街頭被拐,他與前妻魯曉娟(郝蕾飾)從此踏上了千里尋子路。在經歷了混合著希望、失落、騙局與自責的三年後,終於在安徽一個偏僻的農村找到了兒子。但田鵬已對親生父母毫無感覺,卻與人販子的妻子李紅琴(趙薇飾)建立了深厚感情。最終,田鵬跟隨父母回到了深圳。

擅長講故事的陳可辛,當然不會拍這樣一個俗套的團圓故事,否則《親愛的》只會是一部庸俗喜劇。陳可辛的高明之處在於,講完田文君夫婦千里尋子的故事之後,他又開始講李紅琴的尋子故事,因為她的故事更能顯出現實的複雜與糾結。

《親愛的》在豆瓣網的評分,已經超越陳可辛的18年前代表作《甜蜜蜜》,在票房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現。這部電影確實具有留名中國電影史的潛質,陳可辛不再是以前那個陳可辛,黃渤不再是以前那個黃渤,趙薇也不再是以前那個趙薇。

不過,相較於爐火純青的導演水平和表演技巧,我更關注的是這部電影中的人。看完《親愛的》,最讓我動容的是它展現了尋親家庭群體的狀態——在孩子被拐走之後,這些人的世界轟然坍塌,他們患上了一種叫做「失愛症」的癌症。

尋子團體中的那個母親,說她在找孩子的過程中練就了一種特異功能,在大街上隨便掃一眼就能準確定位每一個孩子的長相;尋子團團長韓德忠號召大家「堅決不生二胎」,因為再生一個孩子意味著對生死未卜的孩子的背叛;郝蕾飾演的魯曉娟一直記得兒子被拐前追在自己車後面的後面,自責、痛苦到無法自拔;黃渤飾演的田文君在找回田鵬後,下樓倒垃圾也要將熟睡中的兒子扛在肩上……

這些都是「失愛症」的癥狀和後遺症,它始於愛,最終又將這些沉浸於悲傷的父母無情吞噬。當然,趙薇飾演的李紅琴也是一個「失愛症」患者——她將全部心血都傾注在了丈夫拐回來的孩子身上,但在警察局裡只能蹲在牆角無助地看著孩子被帶走,在福利院只能爬水管瞄孩子一眼;她為奪回孩子的撫養權,她甚至貢獻出了自己的身體,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她將因為意外懷孕而失去領養資格。

唯有愛,能夠讓一個人體會到這世間所有的情感。愛讓我們找到生存的意義,也讓我們發現更好的自己。但同樣是因為愛,讓我們患得患失,讓我們崩潰糾結,讓我們瘋瘋傻傻、失去自我。這世間有很多人,我們曾以為他們會一直在我們的視線之內,卻沒想到有一天會突然消失不見,成為一生難以釋懷的陰影和傷痛。

電影中的田文君以及現實中的彭高峰,無疑是「失愛症」中的幸運者,他們畢竟是尋子成功的極少數。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約有20萬兒童走失,能找回來的大概只佔到0.1%。《親愛的》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讓全社會再度關注那些孩子被拐的家庭,關注那些「失愛症」者,而關注正意味著改變的可能。©

*首發微信公號「溫家街」(wenjiajie-com)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