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雪裡蕻

2014-09-30 06:22:32

《親愛的》:法律到底外不外乎人情?


《親愛的》:法律到底外不外乎人情?

 

郭楊陽

 

 有個說法是「題好一半文」,將這個說法用在電影上也常常適用。通過電影名稱通常也可以判斷出電影的含金量,以我的經驗,名稱中包含著直白的動詞(如愛、恨等)以及絕對的形容詞(如死亡、絕命等)的電影,有很大機率會是爛片。

 本來準備去電影院看某類型片導演的作品,但誰知這部電影只在9月21日點映,等到9月30日才能大規模上映。電影院工作人員開始向我推薦別的電影,在一大堆名字包含著「死亡」、「絕命」等關鍵詞的歐美電影之後,我做出決定:反正都是爛片,與其看國外爛片不如看國內爛片,這就是我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親愛的》的心理預期。

 「親愛的」是個什麼?俊男美女愛得死去活來嗎?父母親人嘔心瀝血拯救失足兒童嗎?這麼爛的名字,這部電影能好嗎?也可能是心理預期太低,以致於電影看完後讓人感覺大腦發熱、心血翻湧,於是馬不停蹄地寫出了影評。

 《親愛的》是部以社會事件為切入點的電影,其敘事結構有點像馮小剛的《集結號》:雖然切入點和大多數篇幅都是在說某件事情,但焦點並不在這件事情本身上,而在這件事情背後所蘊含的的制度、情理上。具體地講,《親愛的》雖然至始自終都在講尋子,但更有價值的思考點位於:現行領養制度與事實收養關係的摩擦。

 通過電影,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是:並不是每個帶走小孩的人都是人販子,也可能只是一對普通的、無法生育的夫婦。即使這個帶走小孩的人確實出於主觀故意,但他也不一定窮凶極惡,深圳一個小孩被帶到了安徽農村,即使這個農村偏遠落後,但小孩子也可能在這裡有一個溫馨的家。他(她)的養父母可能初中都沒畢業,但他們可能視這個小孩如己出。

 一旦人販子被抓住,從大城市被拐到偏遠農村的兒童被解救,這些兒童就面臨著兩種命運:要嘛被DNA配對合適的父母帶回城市,重新開始心靈癒合,要嘛被送往大城市的社會福利院。此時,就有一個問題產生:之前撫養過他們的農民夫婦與撫養了很久的子(女)分離,而這些兒童在城市裡心靈久久不能癒合,或者在福利院裡思念他們的養父母。因為收養的法律規定:沒有通過DNA找到兒童的生父母,他們就必須待在福利院裡。

 電影鏡頭同時掠過了兒童收養過程中對收養家庭的限定,以及子女被拐後夫妻雙方的二胎問題,電影想表達的意思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收養與被收養、解救與被解救之間,制度常常顯得過於冰冷。有個說法叫「法律不外乎人情」,意思是說:法律一般不會超出人類社會的情感之外。即基本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人的感情思想。但在尋子、打拐這件事情上,現行的法律真的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嗎?這值得深思。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相比於西方社會,我們對於少年兒童的保護力度還不是那麼大。我們的打拐網路體系還不是那麼健全,對於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懲治還不是那麼有震肅效果。影片通過聚焦尋子,也是在做出一種全社會關愛兒童(尤其是被拐賣兒童)的呼籲。

 相比於大陸導演,香港導演更敢於直面血淋淋的人性。在影片後半部份,我很害怕會出現這麼一種局面:生父母家庭與養父母家庭最後一起撫養這兩個小孩,兩家人最後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這樣的結局符合我們很多人的期待,但卻離真實很遠,好在陳可辛導演沒有做這樣的結局設置。但事實上,這部電影依然有其缺陷:結局設置的是被拐兒童的養母最後發現自己其實能生育,在一場陰差陽錯的肉體接觸後,她竟然懷孕了。這有點狗尾續貂的意思了,因為這並不符合客觀真實,也不符合觀眾潛意識裡的大團圓。

        同樣是以社會事件為切入點的影片,之前陳凱歌的《搜索》出現得有點黯然。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搜索》聚焦的社會事件太過單薄,並不像尋子、打拐這樣能這麼翔實、豐滿地聚合起人性、親情以及制度因素。但是,也正是因為題材的豐富性,使得陳可辛在影片結尾有這麼一個狗尾續貂的舉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