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薛文茹

2014-09-30 17:36:22

搬走心上石簡析-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導演風格)


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大師金基德導演的一部關於人性思考的電影。全片透過描寫主人公禪僧半生所經歷的悲歡離合為線索。闡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探尋人生存的意義。此片於2003年上映。榮獲韓國青龍電影獎,是當年韓國十大影片之一,並於2004年被奧斯卡最佳外語提名。

     全片依舊保持著較為灰暗的基調,與導演以往的作品可謂一脈相承。但是較影片整體風格來說。金基德此次刻意避免了一貫的血腥,暴力,情色。(《漂流欲室》《鱷魚》 )等。而是點到即止。側重於挖掘人性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對於人生意義的探索。鋪設多處隱喻,並從動物身上尋找與人的共同性,運用大量意象(石頭,水蛇)等。風格含蓄,卻引人深思。這部影片算是金基德承上啟下之作。影片依舊保持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同時注入許多新鮮元素。就影片敘事風格來說,導演首次直接採用了四季更替來展現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境遇的方式。金基德對於四季的偏愛在2007年的影片《呼吸》中也有所體現。獨特而又不落入俗套,調釐清晰。

     一向善於用處於社會底層女性形象展現世態炎涼的金基德(《雛妓》《撒瑪利亞女孩》《壞小子》),此次刻意將故事發生的地點架空在一個與社會隔離的清靜世界(深山中的寺廟) 遵循事物生存的規律,故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影片講「人之初,性本惡」的思想貫穿首尾(小和尚對於生靈的傷害)。雖然與傳統禪學相駁,但是卻體現了導演獨特的思考,認為慾望是人的本能,唯有佛能淨化人的心靈。對佛的認可使全片 佛意無窮。情節簡單,寓意深厚,畫質唯美,音樂空靈,禪意濃厚,表現風格與經典美學相結合,極具東方特色。可謂枯山水,靜空靈之勢。

     影片人物對話較少,這也是導演一貫的風格之一。言為心聲。影片多用人物肢體,神情的表現以及周圍環境將語言弱化,做到心靈的溝通。次年上映的導演有一部作品《空房間》可謂將此點做到極致(全片僅在70分鐘後女主角才說了三個字的台詞。)而《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禪師與少年的幾處對話。也起到了點睛與預示的作用,寡言卻份量極重。

    貫穿全片的禪學思想,引人深思。佛家修禪又稱修行。慢慢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視野為覺,思想為悟,彙集於心為覺悟,心是靈魂的寓所,故修行先修心。這是佛家禪定的注重與講究。老禪師並非生而知之,看破紅塵。而是經過一番苦的修行,才換的滄桑成熟的心。最終涅槃獲得圓滿。且不論「性本善」或「性本惡」。人生最本真的意義即使不斷的自我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在每次思考中成長,即「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將去何方」認識了自我方能達到第一層「有我」的境界。

     只有經歷紅塵打下俗世的烙印,才能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然而紅塵中又充滿誘惑。在慾望的驅使下,便會產生罪惡,即慾望是罪惡的源頭 。少年僧正是因為亂了修行的本心投身於俗世中不能自拔,才會踏入歪曲迷惘的歧途,縱慾過度終將引火上身,造成自身的毀滅。殺妻後人性的污點隨之擴散。善惡終有報,而禪定又格外注重自身的「會悟」曰「不能說」,頓悟後的少年僧,潛心修行,並且背石,完成自身內心的救贖。青佛像在山頂俯視,整座寺廟不過一葉扁舟。何況置身於萬物間的人呢?俗世中的人們,何嘗不是背負沉重的碎石在前行呢?罪惡的壓在心頭的石塊就大些,反之亦然。有些人一點一點的抽離,有些人卻一點一點的加重。唯有道德倫理以及人們對於「我」的思維得以束縛和控制形成無形的牆才能有所顧及。這點與影片中有門無牆的暗喻相契合。放得下,才得以心靜。無慾無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佛語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花中有空方能舍下世界,樹亦有空方可禪意無窮,人心有空所以志存高遠,淡泊寧靜。認識自身加以昇華,方能達到人生的第二層「忘我」境界,與萬物融合,生生不息。

     春去春又來,花謝花又開。四季更替,宿命輪迴。一切終將煙消雲散,借用金基德在《空房間》中的點睛之筆即:很難講清楚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夢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