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484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漫科

2014-09-30 20:46:25

從你千絲萬縷的神經縱挑出最疼的那根刺下去的變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親愛的》——大愛小評
 
  
幾天前, 無意在電腦了點擊了一下預告片,「《霸王別姬》編劇蘆葦」幾個小字映入眼中,觸電般立馬坐正、暫停、重播,然後把《親愛的》在豆瓣三個版本的預告片細細品味了一次,頓覺有戲。
 
兩個月前受好友極力推薦豆瓣最高分大陸電影《霸王別姬》(9.4),看完後那是沉浸在程蝶衣的世界裡久久不能脫離,當時覺得能夠把李碧華的一個女性小說改編得這麼痛快和淋漓盡致,劇本撰寫人一定也有某種程度的變態。後來知道他居然還是《活著》的編劇,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傷痕文學的鼻祖成員。就是那種能夠瞇著眼拿著針,從你千絲萬縷的神經縱挑出最疼的那根刺下去的變態。
 
黃渤這哥們稱霸了2014年國慶黃金檔,一個悲劇(《親愛的》)一個喜劇(《心花怒放》),很牛x。而且預計都不賴。還在好聲音第3季舞台上獻唱了一首盲選,唱的也不賴。一個中年男人長成這樣卻混成那樣,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被刀背劈過似的苦瓜臉被螢幕放大那麼多倍,人家還願意花錢去看你,這個實力,絕逼槓槓的。你不能不說中國還是有希望的,至少我不懷疑,沒有一個男女導演會潛規則他。
 
說到中國,一把辛酸淚,千言萬語在腹中。在兩個一線城市活了30多年,《親》的好多細節草民都很有體會,就像右手麒麟臂化身為你的媳婦,晚上伺寢時對你的身體和敏感部位一清二楚,輕輕撫摸,輕輕呻吟嘆息。苦樂自己知。
走出電影院之後,我跟同行兄弟說你等會,我去個廁所,然後就迫不及待在廁所門口發起了微信觀後感,好電影讓你看完之後心裡那種感動不吐不快,比生理需要還來得強烈。國民岳父說好電影的影評就三個字:去看吧。我覺得我和他,都是在為《親》喝彩。

這電影真的很棒,中國最棒的電影編劇,加上一個比大陸導演們更有追求的香港人導演,找了一堆實力派大陸演員裡面的幾個,跟故事原型人物見了個面,然後拍出來這麼一個極具時代烙印, 中國人拿得出手的好作品,平凡而深刻、殘酷而真實。

下面我覺得很有必要說說,這個電影棒在哪裡。
     
首先我覺得,劇中人物都很可愛,可愛到在2個小時15分一波又一波虐心的劇情里,你幾乎找不到一個你真正要恨的人。小到福利院院長、審判庭長、生育許可證受理員,大到裝瘋賣傻又一心惦記著小傢伙的人販子老婆。在這個泱泱大國里,誰都有自己活著的難處和不容易,誰都不會真正快樂著不苟且。舉國體制的弊端演化為13億不同階級和地域發展背景下人之間的種種矛盾,單純而嚮往美好的願望卻偏偏總會遭受原本應該理所當然卻無法實現的奇葩待遇。其實拆開單個個體來說,人,都沒有問題。人,都不是單純的善良或者邪惡著。

李紅琴扮演的是人販子共犯的角色,曾經單純地存活在農村,被社會發展所遺忘。在電影裡她表現更多的是相信人,從一開始信丈夫,信警察、信院長、到信律師、信老鄉,信受害者家屬,信醫院,在單純地希望與兒女共處的願望被一條條、一個個、一群群社會力量和現實打擊拒絕後,她徹底成了孤家寡人。尤其是信念的孤家寡人,這種打擊甚至超出了她世界觀能夠理解的程度和範圍,眼淚與嚎叫已不足以表達她的情感。而在徹底絕望之際,上天卻又給了她一個新希望,所以最後在醫院痛哭的那場戲,我寧願選擇相信,她是笑中帶淚,終於有一個可以寄託感情與信任的親人即將降世。至於傳統觀念的束縛和愛子之心的衝突,到底會不會把這個胎生下來,導演沒有交待,也不需要交待。因為生與不生,都是一個新悲劇的開始。

我曾深以為然魯迅先生狠批國人的麻木不可救,但在此時,我突然明白到,有時候打擊和遭遇極大超出個人的人生體驗和理解範圍之外,麻木是唯一一個能夠支撐堅持的生存方式。中國的近現代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人民一次次被歷史巨輪輾壓、玩弄的歷史,上一代的生活痕跡和信念剛剛有個雛形,這一代人就被吹的斷線斷骨,妻離子散,離鄉背井。所謂的摸著石頭過河的另一個體現就是——無人可信、不知所在,不知所終。其實從近代的個人情感的麻木,發展到現今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麻木,只是麻木在發酵、在昇華。
 
所以中國導演擅長髮揮傷痕文化和製造催淚彈,有其深刻歷史背景。但是,拙劣地、痛哭著、厚重筆墨描繪備受摧殘的面孔和慘況,與聰明地、全面理性、沉著哽咽地敘事,到底哪個水平更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個人而言,我痛恨將中國各種女性在鏡頭下被日本鬼子蹂躪一次又一次,居然還聘請「中彈特效」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以及那個時候的張姓大導演,痛恨的不是電影所展示出的殘忍和仇恨,而是躲在螢幕和膠捲背後的,洋洋自得自以為深詣大陸電影觀眾的小聰明,還有那種表現技巧的拙劣。
 
他們自以為,慘就是傷口和痛哭,爽就是狂喜和手舞足蹈,實質是和追求表現藝術為核心的電影本質背道而馳小農思想的代表。在《親》之前的傷痕電影,包括《1942》,愛和恨都那麼的理想和極致,反派和正派都那麼的鮮明和浮誇,這已經不符合中國現代社會現狀,我們中國人現在是在幹這麼地球上最炫酷的一件事情,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把一個13億的國家用一個簡單專一的東西把他管好弄妥,有可能永遠在過程中,有可能會成功。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事件都有特定的時代和法律背景,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事和人也沒有絕對的善和惡。哪一個嘗試拍傷痕電影的導演能夠把這點抓住,而且還能通過廣電局那幫老頭的審核上映,那就是了不起。目前大陸只有兩個人做到,一個是姜文,一個是陳可辛。而陳憑藉《親》,比姜文遮遮掩掩的《子彈飛》和《太陽》走得更遠一些。在這個立場上,我希望《親》一舉打破國內票房紀錄,證明一下中國人還是有希望,有共識的,雖然可能性不大。

陳可辛是香港人,62年生, 屬於那一個中國創業者洶湧奔騰的年代,大半輩子在香港開放自由的環境下創作,還娶了個在演技和外表上無限可能的女人吳君如。一年前借新東方的藍本拍攝《中國合夥人》,今年拍《親愛的》,水平提升的那不是一個檔次。個人認為,陳可辛最大的進步,是在電影情感抒發力度的取捨處理上。他很清楚,《親》這種從題材上無可避免的重度傷痕化,如果從一開始就用力過猛,長達140分鐘幾十個場景虐下來,很容易造成觀眾情緒疲勞。現代城市人薄情寡義,分個手頂多就哭個十來分鐘,然後男的就去大保健,女的就去吃逛購,也就差不多那回事了,你真要他們在電影院哭140分鐘,到後面就只能是淪為麻木或笑料。讓觀眾笑一會馬上就虐一會,虐過了馬上拉過來哄一下,始終都不捅破那層紙。
 
所以他比張和馮聰明的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計盤算著怎麼讓觀眾哭的少些,但哭的爽些,什麼時候讓眼淚打住,什麼時候讓淚水奔騰,都在他那個小本本里寫著。如果有人2刷電影,可以細心留意一下,劇中演員的台詞極為收斂,見好就收,點到即止,觀眾領會到的層次,絕對不會多說一句,絕對不會多剪一個鏡頭。絕對不會像老謀子電影哭的嘩啦啦的觀眾擦乾眼淚了上完廁所回來喝完可樂了劇中人還在滾地。

簡單舉幾個例子,黃渤的「我憑什麼要妥協」「都這樣了還騙人,這都是些什麼人啊」,還有到鄉下搶孩子的那段,警察鳴槍後畫面馬上切換公安局裡,什麼拉扯攔車婆婆媽媽的一概剪掉;還有趙薇蹲在派出所里,趙薇爬上了空調分體機上,等等,張弛有道,對比一下,如果一個妞回頭給你一個幽怨的眼神,然後再給你一個只有逗號的微信,那個絕對是城市白領, 電梯倩影;如果一個妞抱住你的腰,眼淚鼻涕都往你身上蹭,口裡面說的儘是不是說好做彼此的基因序列之類的,那估計就是農村三姨姑介紹隔壁村的姑娘。
 
三個人,只有一次主動蹲著痛哭的機會(注意趙薇在派出所第一次蹲的是強迫的,不算),為什麼,因為再蹲一次,再痛哭一次,戲就弱了。導演選擇黃渤在尋子後的樓梯上;選擇郝蕾在尋子會的首秀里;選擇趙薇在醫院最後的鏡頭裡。黃渤把愛表現在數年如一日奮不顧身求子,愛圓了,也就該蹲了。郝蕾錯過了挽回失子的最後機會,前面交待了痛打黃渤的鏡頭,後面就應該給她認錯的機會,所以她在最多陌生人的時候哭蹲認錯;趙薇一直受折磨,到最後連老天爺都跟她開玩笑,她感受到這個世間深深的惡意,這一蹲是她堅強信念的倒塌,是她生存勇氣的倒塌。

最後說說趙薇和郝蕾,生於80年代的筆者,曾經一度和千萬家迷戀瓊燕筆下「風沙三傻」的魅力,小燕子的螢幕形象,傻大傻大的眼睛一直無法忘懷。這次再秀,居然可以如此脫胎換骨,完全沒有過往痕跡。農村人耿直笨拙、衝動勇敢的形象始終沒掉下來,用詞也讓人發自內心的觸動,且這種鄉土氣息和某大本營那位傻大姐又有本質的區別,可愛不招人嫌。至於郝蕾,本人是是第一次在大螢幕上感受她的美,這熟女的五官,無論單獨看還是組合起來看都是各種精緻各種美,而且都在真實地演戲,毫無表演痕跡,不得不服,回頭要好好補一下功課,把她的片子好好看看,以彌補在內心深處,靠近前列腺的位置,湯唯女神被韓國棒子搶走了剩的那個位置。

 
2014.09.30
黃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