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子路

2014-10-01 02:13:04

親愛的,你是誰?


親愛的,你是誰?

天使是學編劇專業的,幾乎什麼片子都要第一時間去看。為了掌握一點聊天的主動權,也為了打發無聊的等待時間,我答應她也去看下《親愛的》。

正好BH這邊有個會員卡,我便約了還沒見面的神仙姐姐一起去了。

中衛這地方實在是太小,但也夠精緻,什麼都有。還有半小時要播放了,我才準備出門,票也沒預定,不過一切都來得及。

到了,先找人,沒見過面,我的手機又趕上月末停機。不過也不用著急,就那麼幾個人,站定一看,馬上就找到了。

BH說了,卡里沒錢了需要自己充。人家要密碼,還得打電話過去。

這個片子整體給我的感覺是,主題太嚴肅,手法太粗糙。故事漏洞百出,情節銜接斷層。演員表現不均衡,廣告植入太明顯。

 

前段時間,我一直在探討中國影視走向問題,提出接下來家庭/親情類及文藝片可能會成為主流。中外合作片/中國人在國外或外國人在中國題材也會比較搶手,另外整體文藝氣息會更加濃厚,觀眾對劇情的期待將大於對演員和導演的期待,編劇的重要性會更加凸顯,現實主義將更有市場。

 

這個判斷一方面基於我自己的觀察,另一方面是自己接觸到的項目都是相關類型,想個討巧,狐假虎威一下,在晚上預言一下明天的太陽一定從東邊起來。

阮大哥的《愛上泰戈爾的孩子》,講一個離異單親和母親一起生活的小男孩的青春萌動與她媽媽三十如虎的單身少婦情愫重疊相交,彼此觀察,保密,跟蹤的家庭情感類輕喜劇,正在籌劃。李導製片的《迦太基茉莉》是中國和突尼西亞合拍的一部動作偵探大片,已經開拍。

 

中國電影和中國的很多行業一樣,必然要步歐美的後塵,所以看看美國電影發展的軌跡,就知道中國電影下一步的走勢了。美國在經過好萊塢商業娛樂大片之後,是一段公路片西部牛仔片的時代,中國已經步入了這個階段,無人區/可可西里/後會無期都算是這個階段的開山之作。中國和歐美不同之處在於,人家的階段是線性的比較穩定,中國的階段是圈狀的,反覆無常。不過在第一輪中,美國在西部片之後,是家庭片,中國穿插了一段青春題材夾層。其中以山楂樹之戀開始,中間包括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以及重量級壓軸之作致青春。

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可能與中國人的初戀受挫有關,很多中國人的初戀都是被社會的壓力歲吞噬的。舊社會一生只有一次戀愛機會,如果受挫便成了終生痛苦,新社會的戀愛機會增多,但是很多的戀愛都是胎死腹中的,所以從戀人到愛人的過渡,中國人總是要比美國人慢半拍。

 

歸來可以說是這一波家庭/親情題材潮流的開山之作,但是和伊朗的一次別離比起來,還差很遠。和其他的文藝類型相比,電影是最有政治特性的一類。它的隱喻和闡釋給社會人心及輿論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長久的,所以所有的集權政府都最懼怕電影,同樣也最喜歡干涉或者掌控電影。而電影的主題和內容也往往會或多或少的折射和反映時代問題/大眾的聲音。可以說電影藝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藝術家知識分子思想家與權貴政客們博弈鬥智鬥勇的歷史,而投資人和製片人是雙方各自的代理人。他們起到了穩定器和調節者的作用,所以特定文化圈子裡一段歷史時期的電影水平,主要的影響因素應該是投資人和製片人,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藝術嗜好決定著觀眾能看到什麼,藝術家會演繹什麼。

 

就這部片子來說,它像一個臨時的浮橋或是簡易的帳篷。中國人穩定的血脈相承觀念和生殖崇拜情感遭受到了一次地震或是山洪。孩子在其中的角色不是和大人平等的獨立個體,更不是比大人更純潔的用來反襯和調侃大人的天使形象,而僅僅是依附於大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物化載體。

中國的文化是圈子文化,圈子意味著利益相關。圈子以內有正義有關愛有所有人類共有共同追求並廣泛遵守的普世價值。圈子之外,便是險惡/欺詐/虛偽/欺騙等等人類最痛恨但中國人最熱衷的小伎倆。中國的故事無非是圈裡圈外,圈圈之間,重疊交織。把人類共有的感情和價值通過自己的小圈子私有化,把自己獨有劣性通過自己的小圈子廣泛化,甚至把犯罪常態化,這是中國人中特有的現象。西方人像簡單的植物或動物,中國人是複雜的菌類。

 

自己的孩子沒丟之前,壓根兒不知道世界上有人販子這個詞。自己的孩子丟了,馬上就能找到組織。一起抱團取暖的不僅是受害者,人販子/騙子也是抱團的,也有自己的圈子。

 

主要故事雙線並行,去城市闖蕩的離異的夫妻,以及在農村留守的寡居婦女,一個死去的丈夫和一個被抱走的孩子。(請允許我用抱走這個詞,在西海固,人們把孩子丟失稱作被抱走,人們期待的是,孩子可能去了一個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家,他們相信他們會更好的待他。)

 

片子中被抱走的孩子確實比不被抱走之前更加幸福了,因為他多了一份母愛,而且多了一個妹妹。這個妹妹是廣大的獨生子女最缺少的,他們因為缺乏姊妹兄弟之間的感情而很難和別人建立平等關係,要嘛高高在上,要嘛低三下四,總之獨生子女很難和人平等相處。(但願這僅僅是一種臆猜。)

 

趙薇扮演的農村婦女形象,不僅豐富了她個人的演藝經歷,更拉近了她與廣大農村大媽和小媳婦的距離。從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身上的浪漫抒發,到情深深雨蒙中的古典表達,再到這次直接地氣的現實主義刻畫。趙薇似乎可以走一下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成為一個人民影后,但願她能夠如願以償。天使說趙薇演的有點飄了,但是有誰能夠演的更實呢?

 

導演的野心和情懷錶現的相當充分,中國當下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囊括其中。尤其是在判小孩撫養權的時候,福利院以養母家庭條件太差為由拒絕,通過律師及她兩次提出對農村人的歧視問題。似乎顯得有點急躁,中國農民的命運和悲苦不是這麼一兩個細節就能表達完的。

現實主義的宣洩需要一種語境和場景,不能直接把傷疤拿給人看,但是在醫院就不一樣了。這個片子之所以能夠密集的展示和關照現實,而且讓人覺得恰到好處,不太做作,很有誠意也很感人,重點在於故事情節的選取和故事結構的構建及人物關係的處理。寓言/神話等原典型故事特色明顯。故事就是要在大街上講,有人把故事設置在了屋裡,那只能是想挑戰更高的難度,比如一次離別。光去街上還不行,還得去人多的地方。大家都關心的話題,越特殊越有吸引力。所以說這個片子像浮橋,像災區密集簡易的帳篷中的一個。

 

有亮點,有格局,還得有痛點,誰家不稀罕小孩啊,孩子丟了誰不心疼,失而復得誰不高興,得而又失誰不痛心。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再一巴掌觀眾也是心甘情願的。

孩子是平等的,社會是複雜的。不用孩子的視角,光用孩子做為引線就能引爆整個社會。

親愛的,你是誰?你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一個家庭的希望,還是一個社會的分子,一種文化的細胞?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