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裝逗比的爸爸

2014-10-01 02:36:42

大愛沒有隱於市——評《親愛的》


近些年中國電影市場的膨脹和發展,就很難看得到《親愛的》這樣有些特殊的電影了。說它特殊,有兩點:1、大導演與大明星的組合,演繹的電影竟然不是大製作,也沒有大場面;2、這麼多年等待的根據中國本土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終於出現了。
電影市場的大躍進式的發展,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這個方式自然也衍生出了中國所謂的「大片」,自然,所有人都是從張藝謀的《英雄》開始討論的,張藝謀、陳凱歌、徐克、馮小剛、黃建新、吳宇森這些大導演開創了中國大片的一種怪異模式:大導演+大明星+大場面+大投入,題材大多數以歷史、戰爭為主,打的是歷史與人文,玩的是動作與聲效,博得是眼球與話題。自然,這些電影多少掙錢了不是重點,所謂的藝術性和藝術追求同樣不是重點,直到今日,重要的是,年青一代觀影群體的成長、年輕導演的亂入、網路新媒體影響力的提升,所謂的「大片」已經失去了一種作為商業的意義。某種程度講,歷史上中國式大片對於中國本土商業市場的經濟效益到底有多少比重,誰也沒法說清楚個一二三。起碼從現在論述來說,大多數人都是對《瘋狂的石頭》這些以小博大的電影討論的更津津樂道。
有一個不知道是不是潮流的潮流,中國年青一代的電影觀眾似乎對韓國電影的興趣高於國產電影。起碼,在周邊不管是電影圈還是普通人群中,常常聽得到韓國思密達的電影是如何「秒殺」國產電影的。過去的《醜女大翻身》、《殺人回憶》、《和聲》、《漢江怪物》、《太極旗飄揚》;近來的《七號房的禮物》、《熔爐》、《素媛》、《回家的路》、《雪國列車》,甚至是別人家的歷史故事《鳴梁》在國內的知名度也不小。各種影視新媒體上層出不窮的分析韓國電影的帖子、文章,給人了一種錯覺,韓國電影好像什麼都好。於我個人來說,我對韓國電影的一種特殊的類型特別感興趣:那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這種拿來主義的創作形式,某種程度上借用了真實事件本身的影響力和震懾力,如果按照目前電影市場的商業性企劃角度來說,這是得天獨厚的「宣傳」基礎。這種類型的電影中,《熔爐》、《素媛》、《殺人回憶》、《辯護人》、《那傢伙的聲音》、《孩子們》、《回家的路》……你會發現這些電影都是大家嘴裡討論的焦點,鮮有人給出差的評論。從商業性上看,這些電影在韓國的票房表現也是非常的亮眼。真實的力量,在韓國電影中被詮釋出了最大的人文和商業價值。個人的判斷,國內電影觀眾喜歡上述影片的原因,我認為是一種「體驗」。上述影片絕大多數都在電影的創作中避開還原真實故事的始末,而是劍走偏鋒,從當事人(罪犯、受害者或者追查者)的角度入手,一定程度上避開了創作者的主觀判斷,另一方面,這些電影都特別的愛拿韓國政府的部門(警察、軍政府、法院等)來做文章,將韓國曆史和當代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社會、政治、法制、制度上的問題辛辣的呈現的。主角選擇的「客觀」性和主題批判的主觀性結合,讓人慾罷不能。我們與韓國電影觀眾一樣,在電影院裡「體驗」著兩個小時的批判、指責和同情的體驗。在類型非商業的前提下,這是最大的賣點。
中國地大物博,不管是千奇百怪的傳奇故事,還是有真實的各種關於政治、法制、信仰、制度、文花上的真實案例,還有數不清的未解之謎的懸疑案件,可是我們沒有上述這些重視人性本身以及現實抨擊的力量型影片。在中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以往絕大多數的集中在了「主旋律」電影創作中,本著「弘揚主旋律」的主題進行創作,用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甚至於不惜誇大和變形,有些先入為主的傳達一種能量。奈何,人們也不是傻子,現在的電影世界,已然都是聰明人的世界,再無痕跡。即使是官方操縱。
但是這麼多有價值的故事,仍然沒有出一批那麼有真實震撼力的電影,誠然很可惜。
《親愛的》有了一種讓人振奮的開始。首先,「打拐」這個題材的震撼力就足夠讓人覺得它本身的誠意之舉。
陳可辛帶著趙薇、黃渤兩個巨星,踏實著心的坐下來,拍了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這一點,在當下,就足夠讓你可以舉起大拇指稱讚一番。不管創作者意欲何為,但是我們可以想當然的理解為這是一種作為電影創作者的「責任」,這種責任,可能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電影早期提出的「寓教於樂」的宗旨的一種體現。其實,更多的是,主旋律電影最早誕生的目的,也是這樣,只是那種電影膨脹在了某這人的膨脹想像中,井底之蛙得自以為是了。
實話說,《親愛的》雖然改編自一樁真實發生的故事,但是它看起來至多是「感人」,而非「震撼」。整個電影的兩個小時過程之中,你會不自覺地去流淚,然而,燈亮了之後,淚流完了,也就完了。這個電影目前的狀態,還不足以讓每一個觀影的人去深刻的想它背後隱藏著的一些事情和內涵。《親愛的》的編劇張冀老師,是一位很擅長描寫細節的編劇,這一點在電影《中國合夥人》所呈現出的「無違和感」就看得出。有人曾經這麼評價中美電影之間的區別:美國電影的情節都是假的,但是細節是真的;中國電影則相反,情節都是儘可能貼近真實,但是細節全是編造的。所以很多人覺得國產電影不好看,因為最起碼的人的情緒和情感表達上的邏輯都是不通的。《親愛的》很好的把每一個角色的情緒邏輯做的很真實,尤其是黃渤、郝蕾和趙薇三個覺得本身的情緒邏輯,是通暢的,貼近常人的。即便是張譯和張雨綺詮釋的一對夫妻在電影中呈現出了一種怪異的形態,但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出發,也同樣是可以理解並認同的。所以,當人物立得住的時候,他們哭的時候,觀眾自然而然的去以身設想的哭,思想上的認同,在電影觀影過程中,就等同於觀眾吧主角當做了自己。這一定程度上屬於電影「造夢」功能性。
如果要給影片加上一個名詞的話,電影最多屬於「情感大片」,因為它沒有那種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上的震撼性。雖然《中國合夥人》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來,但是走的是勵志的路子,是一種上揚式的結構特徵,看這種電影的最大感覺體驗,就是你跟著主角「嗨」就好了,電影本身的功能性還是存在於娛樂範疇。但是《親愛的》的選材,以及電影主創者採訪陳述的理念,這必然是一種力圖去通過「真實」來達到某種目的的電影。至幹什麼目的,目前的電影中表現得,沒那麼清晰,甚至連給觀眾猜測的推動力都沒有表現出來。如果做一個比對,《素媛》的創作手法與《親愛的》更像似,都是將重點放置於當事人的情感傾訴之上的,同樣都是能夠讓人不自禁流出眼淚的影片。但是《親愛的》顯然要比《素媛》的力量弱的很多。《素媛》中,你看到了父母對於女兒慘遭毒害之後的情緒,以及走出陰霾的艱辛歷程,這個過程本身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構架,靠的是細節和生活形態的展現來一步步的剖開了主角和觀眾的心。觀眾流淚的目的是在於「同情」和「憤恨」(這一點主要靠結尾的法庭戲);但是《親愛的》的哭點,似乎來得更簡單,那就是依靠兩個家庭的「對撞」,以及依託「母子情」、「父子情」的先天力量來達到的。起碼,在我看來,整部電影的淚點,幾乎集中在了主角們哭的時間段,而且加起來的催淚效果不及結尾處的人物原型的出現片段。《素媛》是一種隱忍,它沒有將「愛」那麼直接的說出口,而是通過主角們做了什麼來讓人循序漸進的去感受到這份愛的辛苦和愛的艱難;《親愛的》是一種表現,將「愛」先入為主,放置於一種先天的悲劇前提下「孩子丟了」、「孩子找到了」,進而將人物的情緒原汁原味的呈現,情感的變現,來的更直接、更濃厚。二者都沒有錯,但是《親愛的》少了一些力量。
《親愛的》還是做出了一些大膽的事情,某種程度上說,電影缺少力量不是在於創作者本身的能力,而是在於特殊的電影環境。導演和編劇在電影中還是大膽的將警察、福利院院長、法官這些完全官方的角色進行了呈現,而且這些角色本身的創作很聰明,電影螢幕上的他們,都那麼的不可愛(警察審問的簡單粗暴、福利院院長的不近人情、法官的不尊重),但是他們辦事的方式從官方上來說,沒有問題。看得出,這是審查的後果。單純的拋開審查來說,這些人物覺得「不可愛」的一面的表現,顯然有些「皮肉分離」,顯得可惜。妄想的認為,其實我們更喜歡看到《辯護人》裡面那個囂張跋扈的軍政府官員;也更像看到《熔爐》里那個逍遙法外的學校校長。因為那些人真實存在過,所以你恨得起,也恨得爽。電影給了你一個「夢」,在夢裡,你可以做一些現在不敢做的事情。除了這些官方人員出現之外,一些社會暗面人群的出現以及處理,同樣有些可惜。詐騙犯的一段戲,其實是大膽的呈現當代社會真實面的一個手段,拍的很真實,但是依然離整個電影的核心有了一些距離,似乎這是一個直接插入的片段而已。農民工角色的設置以及處理是成功的,那確實是一種當代中國小農思想的一個表現,零零散散幾場戲,讓人印象深刻。佟大為飾演的律師一角色,同樣不那麼的令人喜歡,可是我並不喜歡結尾的處理,這個人物轉的太快,雖然給了他轉變的理由,可是對於他的性格和形象來說,前後保持一致,或許有另外的一種處理出現。當然,整部電影的結尾走上了光明,李紅琴有了孩子,光明的尾巴的出現,對比結尾現實的殘酷,著實是一種諷刺。
如果我選,我還是願意去看真實版的故事,看李紅琴的原型面對著家徒四壁的身影,那種狀態,更讓我想的更多。
演員演得好,情緒把控的好,細節做的好。這就是我對《親愛的》最直觀的感受。
但是我心裡還是缺了一種遺憾,對於《親愛的》,我更喜歡「大愛隱於市」的手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