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iko

2014-10-01 20:11:49

細節狂魔陳可辛


剛看完《親愛的》,趁熱敲敲字。

電影值得一看,三十塊票錢不心疼⊙▽⊙

它和《甜蜜蜜》有相似的味道,但遠遠不及後者完整和踏實。

看過的人應該都有體會 ,結尾簡直是陳可辛在宣告:「我拍不下去了兩小時也到了就這樣吧」……導演力求電影和原型人物的故事相符,不代表不能為其設立結局呀,有個說法不是說,電影和生活的最大區別就是,電影有結局。

有人說這是開放式結尾,是就是吧,但不是什麼故事都適合用開放式的,有的用了,叫爛尾。

所以吳君如那一句:「他再也拍不出(《甜蜜蜜》)這麼完整的作品了」,只能繼續生效了。


《甜蜜蜜》最為人稱道的一方面在細節,有多少人深深地記得那個米老鼠,那個面噁心善的豹哥。

把控細節來控制情緒這招,到了《親愛的》這裡,陳可辛已經玩得爐火純青了。

大城市的陰影下,潮濕昏暗的小巷,烏雲一般懸在老舊居民樓空隙中的的雜亂電話線;偏遠山區的寧靜村莊,青山綠水,泥濘,灰頭土臉,木訥。

我從小在鄉下被放養,後來在城裡讀書,對這兩種生活環境都有感受。在陳可辛的電影裡,我幾乎能聞到小巷專屬的潮濕氣味,村子專屬的泥土清香;逼仄的巷道和聒噪的街坊,老實的笨拙的畏縮的村民……


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構成了這部電影的基本氣質,給了它觸動淚腺的主要力量,是這部電影最出色的地方。




但是也因為這樣,在溫情柔情上點了太多技能點,電影反而稍顯深度和力度不足。

關鍵人物人販子從始至終只是一個影子,這也決定了,本片只能在悲痛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身上打轉,最高的高度也只能是父母的痛苦和情感的矛盾。

關於尋找拐賣兒童這一話題的討論,只停留在了尋之艱難,以及尋到後父母和孩子心理適應之難。

我更期待溫情和苦難的內容少一些,深入地探討爭議性的問題多一些。

比如說,尋回的孩子和已經生出感情的養父母一起住,還是被愛子心切的生父母撫養,更利於孩子成長?或者說,法律真的比人重要嗎?

這個話題在電影中,有少量討論,但被佟大為一句「法律總比人重要吧」,壓下去了。

導演在此不做深入討論,不展現雙方應有的的矛盾和迷惘,而是順應法重於人(或許是現實,但處處受現實牽制,不做出適合的戲劇化處理,會讓故事變得平庸),有種「自己先認命了」的感覺,令人稍稍失望。

在此想起《中國合夥人》,一部在我看來價值觀可怕的電影。不由覺得陳導的價值觀裡面,大概也稍稍結合了兩部電影共同傳遞出的,對當下中國社會,法制現狀妥協的觀點。

感覺不太帥氣呢⊙▽⊙


電影的轉折點在趙薇出場時。前段是父母苦尋子,後段是父母苦爭子,也就是上一段所說的,尋到子後心理適應之難。

前段已經出色完成了它的任務,盡訴不同父母遭受的苦難。

互相傾訴,稍顯幼稚但是對於局中人來說是心理依託的「鼓勵」,追車,拼了老命去追一個麻袋。在那瘋狂的追擊中,那個麻袋承載了所有父母的希望,所有人都像瘋掉了,那一點希望,終於有一次近在眼前,觸手可及的希望,最後也噗地,隨著袋口的解開,飄散了。

黃渤,郝蕾和張譯,在這裡獻上了出色的演出。特別是黃渤,看著他落魄地在火車站,背著破舊的背包,警惕而疲憊,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我幾乎堅信他就是那位父親了,沒跑了,他就是那位父親,那位父親就是他那樣的,沒有其他人了。他把自己融進去了。

我更喜歡這個前段,它淋漓盡致,一點兒角落都不留地,讓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恐慌,失魂,痛苦至極。


後段是趙薇出來之後。趙薇表現得也很棒,我第一次看見這樣的她,十分驚喜。

但這段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把前段積壓的痛苦昇華成更複雜的情緒,比如沒有黑白之分的矛盾,比如更深的痛苦。這個走向有是有的,但還不夠深,止於重複前段類似的痛苦了。


最後的結局,在我看來稍顯狗血……像國產八點檔50集家庭劇的30來集,不斷往痛苦的秤上加砝碼,給一團亂麻火上加油,卻又已經沒有時間好好處理這堆積的痛苦了。

外加片尾的紀錄小短片,更讓人覺得說不定真是導演拍不下去了……





看完劇過了幾個小時後,沉澱下來的感覺,不是感動也不是難過,而是品嚐到了陳可辛的細膩之下,他源自包容和同理心的耐性。看完這部電影,我開始有心希望去學著理解一個和我處於不同世界的人。

農民工,外來人口,處於城市底層的人,承受生存壓力的人。陳可辛在這個尋子的故事中,放大了他們的面孔。

他們離開了祖輩為生的泥土地,踩在混凝土澆築的世界裡,笨拙,拘謹,在高速運轉的城市面前顯得格格不入,在硬邦邦的法規面前束手無策。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各活各的。我的隨地吐痰,高聲喧譁,插隊加塞,引來你的冷眼相加;我的嚴明律法,社會秩序,引來你的拘束和惱羞成怒。

但在陳可辛平行的鏡頭下,溝壑被填上了。

他們和所有人一樣,所有人成了他們,他們的笨拙和拘謹,他們的束手無策和痛苦,所有人都經歷了一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在心底里,我們是一樣的。

這對戾氣滿身的年輕人我來說,也是一次寶貴的成長了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