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484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何日君回來

2014-10-02 20:40:50

「人文關懷」還是「投機取巧」?——陳可辛《親愛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我個人膚淺的認識里,有些導演是形成了自己那一套電影思維的,比如王家衛,他的電影讓你摸不透,有些導演是提煉出了自己獨特的電影哲學的,比如李安,他的電影巧妙的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核心,而陳可辛是屬於情感體驗派導演,這預示著陳可辛不可能做出「爛到你根本無法忍受的」無下限的東西,事實上就連主旋律十足的《中國合夥人》,陳可辛的情感細節都是信手拈來的,比如黃曉明與杜鵑多年後重逢的那一幕,更不用說經典情感典範的文藝片《甜蜜蜜》了。

 

 

情感表達一直是陳可辛的強項,在《親愛的》里也有所展示,至少他沒有把《親愛的》這種容易「走上嚎啕路線的題材」拍成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他的鏡頭是相對節制隱忍的,最後的結尾簡練意味深長,不是那種「讓觀眾觀影過程中哭慘了,回頭一想心裡直想吐」的低級煽情,所以我理解@冷自如 所說的,沒準換個導演來拍這個題材會更可怕。

 

 

但我的確不喜歡《親愛的》這個電影,固然是因為題材不合我胃口的緣故,還有些電影本身沒有很好解決的疑問。

 

 

《親愛的》描述的是「困境」,親生父母為了尋求失去的孩子歷經九死一生,完全是絕境中艱難求生,養母她養育孩子多年,早已經是骨肉至親,怎能拋舍?從這個層次上看,電影的確是獨闢蹊徑,面面俱到,充滿了人性關懷,但是仔細深入思考呢?

 

 

第一、 李紅琴究竟是否知道吉鋼是拐來的????從她之後跟律師對話,她男人臨終前不讓她來深圳,她問律師你說我知道還是不知道呢???我以為「知道」與「不知道」的區別是很大的,而影片做了含糊處理。若是「知道」,這跟從人販子手裡買孩子的罪名等同,完全無法用「母愛」「文化水平低」來含糊過關。

第二、 就憑青山兄弟的證言,就真的能證明吉芳是棄嬰嗎?李紅琴的老公拐賣兒童究竟是慣犯還是真如李紅琴所說是個老實人,只是想要個孩子?影片沒明確說。

 

 

在許多影評中,很多人認為陳可辛做的好的是「全面存現,客觀中立,不給導演立場」,但是在如此敏感的社會題材,導演「不給立場」其實就是「模糊立場,屬於投機行為」,另一方面,導演自認客觀,但是跟隨著導演鏡頭而給判斷的感性觀眾能否做到客觀中立,這樣的鏡頭引導對觀眾真的好嗎?不少人默默希望李紅琴能把孩子領回安徽農村去呢。

我從來不反對影片的人文關懷,相反,我以為一部電影沒有了人文關懷,就絕對稱不上好電影,可是,為了人文關懷,連最基本的「善惡」立場都曖昧不清,強詞奪理講「困境」是件讓人挺噁心的事兒,這就好比藥家鑫砍了人家二十幾刀,你照樣可以拍個電影為他洗脫罪名,因為他也有困境啊,據調查他爸爸從小對他嚴苛冷漠,導致他性情孤僻壓抑,如果非得用「困境」說事兒,這社會也就完蛋了,這誰還沒困境了??用非法手段搶了人家孩子,然後再用「母愛」說事兒實在是。。。。

 

 

這電影讓我想起了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同樣是山溝溝的婦女跟強大的制度對抗的戲碼,秋菊怎麼就那麼感人呢?那是因為影片的立場是非常清晰的,秋菊爭取的是自己該得到的權利,但是《親愛的》這片裡,真的有很多人形容的冷冰冰的國家制度嗎?

 

 

福利院不讓李紅琴收養吉方難道是不可理解的嗎?從人販子手裡解救的孩子又送到人販子家庭里去,這能說得過去嗎?李紅琴的生活條件如此艱苦,難道就因為她個人的母愛需求就得把孩子返還給她嗎?孩子的心理傷痛是永遠也不能痊癒的嗎?非得回到她養母身邊去才能痊癒嗎?

警察局24小時內人口失蹤不立案不可以理解嗎?辦出生證要求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不可以理解嗎?全中國有多少人,每天有多少不可知的事情發生??為了你個人的痛苦而破壞整個社會規範有可能嗎??

在整部電影裡,社會制度沒有出過根本性問題,更談不上冷冰冰,按章辦事,有理有序,這才是正常社會的模樣,讓社會制度為某個特例讓步才不正常!!!

 

 

 

我以為真正能談得上「困境」的是一些美好的品質或者人的天賦人權被社會摧殘,試圖突圍而出,這困境才有被談論被分享的價值,而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人販子也不容易,殺人犯也不容易」,也即是說,此題材沒什麼做電影的必要,即使是奪人眼球的新聞。世界上每天發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是那不代表都有必要被拍成電影。

 

 

如果陳可辛真的企圖拍一部現實題材,那麼這部電影展現出來的「核心」肯定是不夠的。

一個如此嚴肅的命題,導演只不動聲色的講「慘」,而不是試圖挖掘內在的「深」,同樣可與張藝謀《秋菊打官司》作比較,兩者高下立見,《秋》通過「秋菊『要個說法』的個體事件」來揭示的其實是「鄉土人情與法制社會的不融合」,而本片用類似於故事匯以及尋情記這種劣質法制節目似的表面化的全部存現,除了「每個人不容易,親生父母不容易養母不容易律師不容易前妻不容易後夫不容易孩子也不容福利院不容易連法官也不容易」的各種慘況之外,有深入的嚴肅思考嗎?何況在關鍵點上還狡猾的「不給立場」,多少有「省力省心省麻煩」的投機取巧,表像是「人文關懷」,核心依然是「找準新聞熱點,做商業化的簡單處理,尋求高票房」。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