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484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K1437

2014-10-05 08:49:07

親愛的,你到底喜歡它什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知道觀眾是爛片看得太多,還是日子過得太閒,《親愛的》居然能做到看過的說好,沒看的想看,也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不管你如何感觸,在我看來,《親愛的》都只能算作是一部平庸之作。非要提優點,也不過是擁有了幾個不平庸的演員,而已。

首先,這個題材給陳可辛了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它是悲劇,且現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就像為什麼《致青春》能夠火一樣,一句」夢想照進現實「大家就都懂了,電影都不用看很多人就可以陷入回憶之中去。《親愛的》也是如此,打拐這件事即使看起來離你很遙遠,但也在新聞聯播里看了無數次,電影拍成什麼樣子,誰來拍,只要你看進去,都不會是個差分數。這就是共鳴所能產生的力量感。

除了這個優勢外,陳可辛最大的聰明在於他所選擇的角度。不是狂為主人公煽情,像《歸來》那樣把你搞得很煩,而是選擇相對中立的視角,去不斷地刺激你的同情心。這樣做有個好處,就是規避了」帶入感「所造成的風險。像一個故事,一個主人公,如果你喜歡,產生了帶入感自然是那種1+1大於2的效果,但如果你不喜歡呢,就會無聊至極甚至覺得傻B。這個感覺很好理解,想想熱愛韓流的人,再想想自己。

那,陳可辛一手好牌為啥越打越爛呢?

1、因為他根本沒想好好講故事(如果你沒有哭暈過去,相信會覺得電影有個很強的分裂感)

好的電影是怎麼樣的呢?起碼,在這130分鐘內,把故事講完全。《親愛的》裡面最大的BUG在於,從來沒有涉及小朋友為什麼和趙薇的關係那麼好,這一切都是觀眾您去腦補的結果。覺得,就應該這樣呀,生活了那麼多年(但是黃渤是有處理的,比如那個陝西民謠,可以證明導演只是懶得處理)。
看起來,這是一部以感情為核心的電影,前半段是以丟失孩子家庭的視角,後半段是以拐賣家庭的視角,」我們看中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不是法理」——多麼符合當代人的思維方式。但其實,《親愛的》連最重要的感情線都沒有鋪好,何談關係。即使是兩種角度,這也只是一個故事,做到順暢的銜接,對一個導演來說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吧。

2、沒時間講故事,因為想表達的太多

你來想一想,《親愛的》到底講了一個啥故事?如果你說:「它就是說丟了小孩子和養小孩兩家人的事」,那好好地去算一算,剩下的那30-40分鐘的戲,又給了誰呢?張譯這個角色有好幾場戲,但是他對於這個故事本身到底有多大作用?佟大為的戲呢?包括院長,還有法官,生育部門職員。很多人的戲,都和故事本身沒有必要聯繫。我知道,很多人反而更喜歡這些點。這也大概是陳可辛選擇這樣去拍的初衷:因為這樣可以譁眾取寵。腐朽的制度(生育部的規定),模式化的處理辦法(法官的表現),社會的壓力和亂象(黃渤和郝蕾離婚關係),面對來自社會壓力不同人的選擇方向(佟大為,上了趙薇的青山兄弟),這些最能引起觀眾的反應,因為這些是社會中確實會發生的事。這些東西換一個主題照樣可以講,放在這裡不過是想撩騷起觀眾的憤怒,然後感覺上自己好像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沒被忽悠住的人可能會覺得,還是蠻有導向性的嘛。但其實陳可辛早就做好了保護:他借佟大為的口說了一句台詞:這個社會之所以不能法制,就是因為大家缺少站在彼此立場上的態度(大意吧)。這句台詞很多人也許會覺得是適用於黃渤和趙薇兩個家庭的,但其實也適用於以上各種被唾棄的制度和做法,只是大家不覺得而已,因為導演選擇了弱化處理。當然這樣,也就不至於被審查。

3、所謂「中立」,純屬扯淡
前面說了,這部電影的兩個問題,這也很好地印證了第三點——虛偽的中立。從故事上來講,導演有意加大了對於問題家庭的描寫(小孩子追郝蕾的車),而弱化了拐賣家庭的問題(始終沒有說清楚,趙薇是否知情孩子是拐來的)。為了幫助趙薇正身,還採用了很多煽情的手段(哼哼,別說你沒看見),最明顯的就是趙薇被打那一場戲,想想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之前是如何對待那個他們以為把孩子裝在麻袋裡的人(實際是猴子),他們沒有上去就打,為什麼會打趙薇?因為趙薇的角色,需要你的同情心。同理,青山兄弟睡了趙薇,以及趙薇最後發現懷孕,也是一樣的道理。

總之,這是一部排場大於內涵的電影。好票房可以理解為」窺視欲「,好口碑實難苟同。大號們一致點讚讓我想起了文革時期的樣板戲,那時候的文豪們也對其大加稱讚,那時候的觀眾們也看得痛哭流涕。但是,矮子裡面的將軍和井底下的蛙,到底區別有多大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