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IGER

2014-10-07 18:55:23

僅僅的親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本以為是小清新的都市情感劇,沒想到在夏末的午後遇到這麼一個沉重的話題。

    被拐兒童對於大多數走進電影院的觀眾來說,肯定是一個小機率事件。那我們為什麼要去看這麼一部電影?看電影不是應該娛樂,應該輕輕鬆鬆開開心心的嗎,難道真的是憶苦思甜,從他人身上的苦難慰藉自身的幸福美滿?當然不再能用這麼陰暗狹隘的邏輯去欣賞藝術,可也不能走向反面,從一部電影刺激出來的淚水來評判其藝術水準的高低,如果這樣的話,紙巾和手絹要比我們更有精準欣賞的發言權。
    生命是短促的,不是所有的情感體驗都能親身嘗試,可藝術給了我們這個可能,在他人即地獄的大前提下儘可能的逼近同感的可能,也消解生命意義荒蕪的恐慌。
    這部親愛的,這個任務只能說局部完成,這部電影更像一個未完成品,給觀眾提供了一種可能,一個提示,如果故事這樣處理,會不會帶給觀眾更多的體驗與啟示?如果這段表演這樣發展,是不是衝擊力更大一點?

   故事大前提的設定很耐人尋味,離婚後孩子為什麼會給了黃渤?影片所體現出來的差距絕對是中產與底層的落差。對孩子來說,郝蕾是更完整的家庭,更好的經濟環境,不應該是更好的成長環境才是孩子歸屬的首要考慮嗎?如果是個女孩呢,黃渤會表現得那麼執著嗎?後來那個妹妹不就是被送入福利院,好像沒有人在等待她的回歸,只有她被別人需要,能夠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起到情感陪伴作用的時候才被人想起來,才有了領養的要求,彷彿一個高級寵物。如果男孩淡漠點,她也不會如此搶手吧,完全是被「他」所需要才產生了價值。

    丟失的小孩只是被一個缺乏生育可能的家庭所偷走,降低了趙薇角色的複雜程度,曖昧的道德判斷被輕輕划過去了,她對於孩子來源的知情到底有多少,只提了一個頭,沒有深入挖掘。其生育可能性被一個從來沒有出現的幕後人物欺騙,演繹的過於戲劇化。角色所表現出來的完全是誤遭陷害的母親執著尋找女兒的形象,幾乎和拐賣兒童無關了。

    人物關係鋪排到了極致,當然離婚夫妻丟失孩子的戲劇張力比一般三口家更強大,但郝蕾新家庭的激盪所呈現出來的就太微弱了。不應該僅僅是性生活不和諧與最終的領養矛盾。
而且,最終為了孩子情感的需要,郝蕾試圖領養妹妹回來,和黃渤居然也要復婚了,這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處理手法。編劇所傳達出來的理念極其讓人感到不舒服,這大概才真正反映了中國人的家庭情感與現實生存狀態才對:家庭內部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作為父母我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所以家庭內所有資源都必須向孩子傾斜。父母一輩的感情需要,人格尊嚴都在孩子的需求上敗了下來,丟失孩子的回歸能起到破裂婚姻粘合劑的作用,這可真是壞事變好事。

    黃渤失去孩子後的痛苦也僅僅停留在展現上,隔靴搔癢。
    有些伏筆似乎也沒有用到,網線上的紅繩和口香糖標記應該還有呼應,也只是在片頭一晃而過,沒了下文。
    講述吃猴腦的作用大概是一石二鳥,為後面的追車做伏筆(其實也太笨了一點,估計大家都知道肯定麻袋裡不可能是孩子)。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刻畫張譯的自我救贖。只是表現的太刻意做作。
    
    所有演員的表演只能說是合格,沒有爆發點。除了張譯的大款稍許出色,其他都是按時交卷。本片題材獨特,但表演上乏善可陳,也就欠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來演員的演技是需要多方位的烘托,劇本給的足不足、導演留給空間都是影響因素,本片中的趙薇角色身份本是很曖昧的,她到底參與沒參與兒童的拐賣,或者知情多少都是有很大彈性表現空間,而趙薇呈現出來的還是一個單色調執著母親形象。類似的有霸王別姬中蔣雯麗那幾分鐘的戲,同樣是為了兒女權益爭取的身體置換,其表演層次可就豐富多了。屈辱中的風騷、無奈,沉淪到最底層的掙扎,全在那坍塌一般的跪倒和一句台詞里了。而本片中的趙薇只能木著一張臉等著鏡頭切換。

   我想看到在正常軌道上的家庭、個人生活平衡如何在孩子丟失後被打破,孩子回歸後的平衡又是如何建立,可這一切並沒有展現出來,盡付闕如。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