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才少年的奇幻冒險 3D--The Young and Prodigious Spivet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天才少年的奇妙旅程(港)/TS奇旅记

7 / 20,014人    105分鐘

導演: 尚皮耶居內
編劇: 尚皮耶居內 Reif Larsen Guillaume Laurant
演員: 海倫娜波漢卡特 羅伯特梅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頓河

2014-10-08 07:25:59

最大的美德就是情緒控制


昨天碰著錢德勒,問起來怎麼好久沒動筆。一來是沒時間,二來是沒心情。日子過得狼奔豕突的,基本都攪和在瑣事裡,稍微鬆快點兒就想躺下。都沒時間看電影,看到的好電影就少,寫點什麼的衝動就更少了。

這半年唯一刷了兩遍的電影是讓皮埃爾熱內的《少年斯派維的旅行》,比起經典的《天使愛美麗》,讓導的這部小清新故事有點兒散漫,欲說還休的態度也有點兒世故,但依舊不妨礙電影的高級與得體——說一個悲傷難過的故事,沒有任何人失態淚奔啥的,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有趣、幽默和美,就是在一片雨過天晴的爽快中,卻感受到了此前狂風暴雨的無情。

《少年斯派維》說的是的蒙大拿農場少年T.S.斯派維,有一天接到史密森學院電話,被告知因為發明永動機獲邀去華盛頓領取世界科學大獎貝爾德獎。缺乏關注甚至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的T.S,偷偷爬上了貨運火車,獨自踏上了穿越美國的旅行。影片以T.S一路奇遇為主線,以領獎時的演講致辭為高潮,直到這一刻,才把「孿生兄弟Layton之死」的戲眼刨了出來。影片看上去講的是叛逆離家的故事,實則是溫情回家的主題。

 
即使做了最徹底的劇透,也完全無損這部電影的「好看」,首先是電影的聲畫經得起劇透。拍廣告出身的讓導把畫面調教得美極了,整部電影任何一幀截下來都是明信片,尤其是T.S剛跳上火車那段畫面,配上電影中詼諧的原聲,一切美得讓人眩暈:紅色火車穿行於綠色山谷,漸變青色系漫山遍野,小演員黃色的夾克尤顯明快跳躍。讓先生似乎想告訴我們,西部片是可以如此法式清新,又不失原本的遼闊深沉的,在他的精心佈置下,連牛仔刻板的格子襯衣也俏皮雅痞起來。

除卻視聽帶來的超凡享受,《少年斯派維》的台詞文本也非常考究,用質樸直接的孩童語言講述文藝騷情的內容,再混合一點兒高冷的科學名詞,這簡直是絕殺武器:比如「一種抑鬱籠罩著我,揮之不去。房車面朝火車後面,所以讓我有種反向行駛的壓抑」,再比如:「水滴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總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對人類而言,情況剛剛相反」。這些話作為台詞出自成年人未免做作,但由一臉雀斑的小科學怪人說出來,什麼矯情都能被原諒了。

對我來說,T.S的名言警句中最受用這兩句,一句是「傻瓜的定義是一個將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轉變成一個大笑話的人」,還有一句是T.S在獲獎致辭開始前,嘲笑蜂擁而至堆滿假笑的成年人們:「假笑和真笑的區別,假笑時不僅顴弓肌肉會收縮,眼睛周圍的肌肉也會不自覺收縮,今晚,笑容都是眼周—顴弓式的」。看完這部電影,我總能找到機會,用這兩句台詞警醒自己:嘿,你又成了眼周—顴弓式微笑的傻瓜。

當然,影片最動人的部份,還是來自故事中T.S的「自我救贖」,小小少年內心的陰影,既有「如果不是因為我,Layton原本不會死」的自責,也有「就算發明了永動機,我也不成為不了老爸希望我成為的牛仔」的自卑,依我看,後者可能還更強烈些。

關於少年的敏感,我覺得有件事情很有意思,儘管成年人都從兒童階段經過,但當他們成為大人,又總對兒童的智商和情緒「選擇性失明』,總是因為小孩兒某些常識層面的無知,或者行為上不得不的乖順服從,就忽視了他們的感悟和理解能力,這種「假裝不知道,就以為孩子們真的不知道」的滑稽默契,任何人轉換成上帝視角後,就會看得一清二楚。


 
處理「喪子之痛家庭重建」這樣沉重的題材,《少年斯派維》是我看過最舉重若輕的,除了T.S採用離家的極端方式,父親、母親和姐姐乃至那條寵物犬,家庭裡的每個人其實都在用堅強而扭曲的方式,習慣生活的巨大改變。這種角色設定和導演講故事的方式,在三觀上是頗為一致的:成年人最大的美德就是對情緒的控制,對待悲傷得體的自尊,正是教化的意義。

《少年斯派維》其實有數個哭點,但導演在每一個情緒高點到來之前,要嘛用大場面、要嘛用冷笑話,再或者就用美得不像話的鏡頭來遮掩,好像你還沒感動流淚,導演本人倒先不好意思起來。說起來,年紀越大,我越受不了哭這件事兒,哭,多半都是給別人看的,就算是沒外人的獨自淚奔,那也是哭給身體裡的另一個我。好像哭一場,負罪沒了、委屈沒了、生活就可以翻新片兒。

什麼發脾氣之類,我看道理也差不多,首先,任何感情反覆宣洩就會稀釋貶值;其次,這很危險,它於事無補又自欺欺人,久而久之,更會成為一種廉價的習慣。

對我來說,美、有趣又三觀契合,這樣的電影就不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