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龍水林

2014-10-10 01:23:04

悲劇也可以很好看


電影《親愛的》自上映以來,到現在接近3個億的票房。對於這樣一部好評如潮的影片來講,這個數字並不算理想。這是電影題材本身受限的問題。即便一開始陳可辛導演就知道這個題材並不討巧,但或許導演的悲憫情懷和使命感使他不得不去講這個故事!

9月23號我參加了首映禮,比一般觀眾早兩天看到這個故事,一直想說說這部電影。但作為電影的參與者和對導演的私人情感,我怕自己不夠客觀,遲遲沒有動筆。於是昨天再次去影院很冷靜的看了一遍。但不管我怎樣冷靜,電影所表達的情感和人性一次次觸碰我的情感底線。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部極具情感衝擊的電影,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更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當然,也有觀眾說,不好看、很沉悶、敘事前後斷裂、對制度觸及的不夠深等等。

看電影其實都是很主觀的,每個人的社會認知不同,他所看的角度就不同,對電影的理解就更不同。一部電影有好評就一定有惡評,《親愛的》也不例外。我倒不是想試圖去改變一些人的看法,也改變不了,只是想做一些探討。

就敘事結構來講《親愛的》是很傳統的線性敘事,只是在視角上做了改變。前半段是以丟失孩子的親生父母視角來講故事,到了後半段,導演將視角移到孩子養母身上。於是就有人詬病故事前後斷裂。但我怎麼也看不出是斷裂。陳可辛導演試圖用一種完全中立的立場去闡述人性的多面和事件的多維度,不偏不倚。雖然後半段視角做了轉換,但並沒有丟失原主人公的視點。這種視角轉換或許是導演強行的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電影中佟大為有一句台詞就闡述了這一點:在我們這個國家,大家都是缺乏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像前一段時間湖南發生的「孕婦慘死手術台醫護集體失蹤」事件,一開始大家都在異口同聲的聲討醫院,然後隨著報導的進展知道家屬有責任,於是大家又調轉槍頭去攻擊家屬。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媒體引導的。確實,媒體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但是,網路媒體也好,傳統媒體也好,發展到現在,媒體的可信度有多少?斷章取義的成份有多少?是不是還有媒體沒看到的細節?等等,這些難道你不會去判斷嗎?媒體說什麼就是什麼嗎?媒體說你死了你信嗎?人云亦云是現代人們的思維常態。

我們的大部份電影觀眾和這群沒有自我判斷力的人是同一撥人,面對這樣的大部份觀眾,導演不牽著鼻子帶大家看問題就是導演不負責任!

我們再回到電影。

好的電影最重要的是人物和敘事,二者是相互推動和交織的。事件推動著人物的命運,人物的個性和價值觀又引導了事件發展的方向。

《親愛的》裡面那個只是一閃而過未曾露面後來死亡的人販子,他的價值觀決定了電影悲劇的開始。從電影結尾李紅琴的懷孕,我們發現原來不能生育的是她丈夫,也就是這個人販子。她丈夫到死都沒有告訴她不能生育的其實是自己。這也讓李紅琴一直背負著「不能生育」的帽子自卑的活了這麼多年,這不只是她丈夫到死都在欺騙她,更是命運對她的嘲弄。所以懷孕對她來講未必是希望,而是真相插在她心上的一把尖刃。我們要知道,在中國農村「不能生育」是一件莫大的恥辱。李紅琴的丈夫怕丟人於是把這種帽子扣到了自己媳婦身上,可見這個農村漢子的懦弱和男權主義的霸道。這就是李紅琴得知這個消息時痛哭不止、也是我作為觀眾兩次都抑制不住悲慟的原因。

這個人販子為了掩蓋自己不能生育的事實,再加上傳宗接代的傳統價值觀,推動著他決定去偷一個孩子,而且是兒子。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人販子還沒那麼壞,他只是自私,只是想有個兒子傳宗接代,他並不是要拐賣孩子進行牟利,甚至致殘在街邊乞討。人生來都是自私的,這就是人之初性本惡的原始罪惡。就好像我沒有Iphone我想有面子讓別人不至於瞧不起我,於是我偷了你的。只是他偷的是孩子。就因為他的這種愛面子和傳宗接代價值的矛盾,造成了戲裡黃渤郝蕾和趙薇還有孩子的悲劇命運!再說他撿到一個女嬰吉芳,把她帶回去讓李紅琴撫養,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男人還有人性善的一面。

黃渤和郝蕾一對離婚夫妻,因為孩子,註定他們一生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他們離婚後或許有各自人生的打算。黃渤經營著他的小網咖,郝蕾嫁了一個有錢男人,自己的事業也很有起色。他們的人生軌跡原本正常的運轉著,但隨著孩子的丟失他們的命運發生巨大的轉變。他們的關係也慢慢的在發生著轉變,內心深處依然在關愛著對方。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彼此的苦難。就像黃渤對郝蕾的現任丈夫張國強說的:你說你能理解她,但其實你並不理解。還有尋子團和張譯,他們心裡的那份苦只有他們彼此間能體會。為了激勵著彼此,他們喊著口號,攜手前行。當鼓勵的口號響徹影院,淹沒觀眾的時候,我早已淚流滿面。

漢語裡有個詞彙叫「禍不單行」,命運往往就是這樣,你已經很苦了,但它會讓你更苦。我們生活在一個以「金錢至上」的社會。人們為了錢,可以不顧一切。你很苦嗎?我也很苦,可是我不想苦,所以我要騙你,因為你苦所以比較好騙。我不管你那個錢是救命也好找孩子也好,我只知道那是錢。這個社會往往都是窮人與窮人之間的矛盾,窮人與窮人之間的對抗。電影讓我們看到生活是血淋淋的,不只是朋友圈和部落格裡的花好月圓。但大家更願意相信生活是花前月下的,本能的拒絕苦難,本能的拒絕去理解別人的苦難,更多的是把別人的苦難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用以娛樂自己。

在大的社機器會裡,個人是渺小的,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線行走,但命運是不可控的,你稍有疏忽就會偏離原來的軌道,捲入一場漩渦滿佈的洪流中。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