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银翼杀手/公元/叛狱追杀令

8.1 / 823,990人    117分鐘

導演: 雷利史考特
演員: 魯格豪爾 哈里遜福特 西恩楊 愛德華詹姆斯歐蒙 艾莫特華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燦輝說搜索

2014-10-12 23:24:28

《銀翼殺手》:從惡評如潮到無上經典


載2008年4月2日《中華讀書報》
 
《銀翼殺手》:從惡評如潮到無上經典
 
江曉原
 
 
  據說從來沒有一部影片,有著像《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那樣的奇遇:上映之初,惡評如潮,既不叫座,也不叫好,連飾演其男主角的哈里森·福特也不以出演這部電影為榮。然而在此後四分之一世紀中,《銀翼殺手》的聲譽卻由惡變好,接著扶搖直上,成為科幻影片中地位極高的經典,在2004年英國《衛報》組織60位科學家評選的「歷史上的十大優秀科幻影片」中,它竟以絕對優勢排名第一、如今談論科幻影片的人,一說起《銀翼殺手》,那通常都是高山仰止了。
  據說《銀翼殺手》先後已經有過7個不同版本,如今最可期待的,是最新發行的導演斯科特「欽定」的最終版本——它馬上就將be available for廣大中國影迷了。
 
  其實《銀翼殺手》的故事情節並不復雜。複雜的是對這些情節的解讀。
  經歷了又一場世界大戰之後,地球環境殘破不堪。人類已經前往外太空殖民,留在地球上的人們前途黯淡。公元2019年的洛杉磯,陰雨連綿,暗無天日。
  當時人類已經掌握了「複製人」(Android)的技術,Tyrell公司研製的複製人——它們仿照人類中的菁英複製,但是只有四年的壽命,四年一到即自動報廢——不斷更新換代,到Nexus-6型的時候,這些複製人即使被放到人類中間,也已經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了,它們個個都是俊男倩女,而且綜合能力和素質極高。不過即使它們已經如此優秀,它們仍然沒有人權。複製人被用於人類不願親自去從事的那些高危險工作,比如宇宙探險或是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務。
  但是複製人既然已經如此優秀,它們不可能長期甘心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反叛終於出現了。人類政府於是宣佈複製人為非法,並成立了特別的警察機構,專門剿殺複製人。受僱於該機構的殺手被稱作」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哈里森·福特飾演的男主角戴卡(Rick Deckard)就是一個已經金盆洗手了的前銀翼殺手。
  影片故事開始時,警察局長請戴卡重新出山,因為還有四個殘餘的複製人,它們老奸巨猾,至今逍遙法外。於是在殘破的洛杉磯城中,戴卡開始了對這四個複製人的全力追殺。而複製人在被追殺的同時,卻在尋求另一個目標——延長它們自己的生命。最優秀的複製人羅伊·巴蒂(Roy Batty)找到了複製人的設計者Tyrell博士,但是博士也無法延長複製人的生命,巴蒂在絕望中殺死了博士。
  戴卡在追殺四個複製人的過程中,殺死了其中的兩個,卻愛上了另一個——女複製人蕾切爾(Rachael),Tyrell公司老闆的美麗秘書。戴卡對自己的任務越來越困惑,最後在與巴蒂決鬥時,他簡直不堪一擊,完全居於下風,而此時已到臨終時刻(因為四年的壽命即將期滿)的巴蒂不僅沒有讓戴卡「墊背」,反而出手救了戴卡,然後自己說了那段著名的遺言之後死去——那段遺言之所以著名,是因為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將它解釋明白。最後戴卡和蕾切爾離去,不知所終。
 
  《銀翼殺手》是根據菲利浦·迪克(Philip Dick)的小說《複製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onic Sheep?)改編的。提到迪克的科幻小說,還真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我此刻至少想到五部著名科幻影片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銀翼殺手》、《宇宙威龍》(Total Recall,1990)、《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記憶裂痕》(Paycheck,2003)、《黑暗掃瞄儀》(A Scanner Darkly,2006)。
  關於《銀翼殺手》,迪克曾經說:「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戴卡在追捕複製人的過程中越來越喪失人性,而與此同時,複製人卻逐漸顯露出更加入性的一面。最後戴卡必須捫心自問:我在幹什麼?我和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如果沒有不同,那麼我到底是誰?」這段話將我們直接引導到影片《銀翼殺手》中最棘手的難題中——如果說關於影片的其他種種難題都還可以有一個哪怕似是而非的解釋的話,那麼對於這個難題,卻在爭論了四分之一世紀之後,依然未能得到大體一致的答案。
 
  從《銀翼殺手》上映的那天起,人們就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戴卡自己是不是複製人?答案當然有「是」和「不是」兩種。兩造各有許多條理由來支持自己,其中都有一些是相當有力的。
  支持戴卡自己是一個複製人的重要理由包括:
  1、戴卡的「獨角獸之夢」,這暗示戴卡的記憶是被植入的(每個複製人都需要植入一段記憶,以便有一個「前世今生」);
  2、當戴卡告訴蕾切爾自己不會殺她時,眼中閃著紅光(複製人眼中才會閃紅光);
  3、警察局長對戴卡說:如果你不當警察,你就什麼也不是;
  4、導演斯科特認為戴卡是一個複製人,他曾表示,他之所以不在影片中明確說出這一點,只是為了讓觀眾自己去發現。
  支持戴卡自己不是一個複製人的重要理由包括:
  1、影片最初的版本中,戴卡身世清楚,還有前妻;
  2、戴卡的「獨角獸之夢」是因為他看了蕾切爾的資料;
  3、戴卡如果是一個複製人,他就不可能像影片中所表現的那樣厭惡自己的工作;
  4、戴卡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類,巴蒂是一個富有人性的複製人,影片正是用這樣的對比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如果戴卡是一個複製人,這個對比就會蕩然無存,影片就會大大失去其思想價值;
  5、戴卡的飾演者哈里森·福特強烈贊成上面這條理由,所以他一直堅持戴卡不是一個複製人。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福特和導演的關係一直不融洽,這一分歧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雖然影片一旦問世,它就是一個「文本」,觀眾願意怎麼解讀就可以怎麼解讀,導演或主角都無法將他們自己的見解強加於觀眾。但是解讀畢竟還有合理與不合理,或者好與不好之分。從影片的思想價值來說,將戴卡視為一個複製人,毫無疑問是一個「不好」的解讀,或者說,是一個削弱影片思想價值的解讀。
  所以我完全贊成哈里森·福特的見解——戴卡不應該是一個複製人。
 
  在我的解讀中,《銀翼殺手》主要是在戴卡身上糾纏在一起的兩個主題:
  一是複製人的人權問題:羅伊·巴蒂這樣優秀的複製人,英俊健美,豪俠仗義,富有藝術修養,有著高尚人品——他連在搏鬥中陷入絕境的敵人都願意伸出援手救彼一命,這樣的人卻沒有人權,而且只有四年的壽命,這不是太荒謬、太不合情理了嗎?所以戴卡會對自己的任務困惑,況且他又愛上了一個複製人。人權究竟依據什麼來獲得?是依據生物學上的「出身」,還是依據人性——也就是文化——來獲得?這個問題也可以平移為「機器人的人權」或「複製人的人權」,在後來的《機械公敵》(I, Robot,2004)、《逃出複製島》(The Island,2005)等影片中都同樣被涉及了,但《銀翼殺手》可以算它們的先驅。
  第二個主題稍微隱晦一點,即我們能不能夠真正知道自己所處世界的真相?《銀翼殺手》中關於記憶植入的故事情節,涉及的就是這個主題。事實上,戴卡就無法知道他自己究竟是誰?在後來的《十三樓》(The Thirteenth Floor,1999)、《駭客帝國》(Matrix,1999~2003)等影片中,這個問題得到了更集中、更直接地表現和探討,但《銀翼殺手》同樣可以算它們的先驅。
  當然,《銀翼殺手》還有著更多的「先驅」資格,例如,它還是反烏托邦影片傳統最重要的先驅——從思想傾向到藝術風格都是如此。它能夠成為經典,確實不是浪得虛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