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之聲--The Voices of a Distant Star

星之声/星尘物语/VoicesofaDistantStar

7.1 / 9,203人    25分鐘

導演: 新海誠
編劇: 新海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時間·玫瑰

2014-10-14 05:55:35

星辰細語


美加子和寺尾升的一生,卻似乎永遠受著命運和時間的嘲弄。
       
從美加子被選為宇宙船的駕駛員去參加戰鬥之後,從火星到木星直到天狼星,他們之間的時間差慢慢從一個月、半年、一年一直延伸至八年,直至永遠。

與別人的長相廝守相比,他們所祈求的是:哪怕只有一刻的時間,他們能同時存在於相同的時間和空間,一起觀看世間的景色,一起感受週遭的氣息,一起呼吸。
       
日本頗具天賦的動畫導演新海誠於2002年創作的25分鐘全數位動畫片《星之聲》,講述了一個充滿遺憾、充滿真情、充滿思索的愛情故事。新海誠身兼導演、劇本、動畫、美術、剪輯等多項工作,以驚人的天賦創作了一部被稱為「新世紀獨立動畫片」的佳作。

影片從美加子和寺尾升初中畢業時開始講述,那時的他們還只是兩個擔心著期末成績和能否升入相同高中的孩子。然而一年之後,美加子就成為了一位要去參加星際戰爭的太空人。從懵懂的少年,一下子成為了肩負著保衛地球使命的戰士,他們之間的距離也從近在咫尺變為彼此發送一封郵件需要八年的時間。新海誠用這樣一個時空錯位的隱喻,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體味愛情的意義,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影片的風格從青澀單純,到悲壯蒼涼,前一刻彷彿還充滿夏日的芳香和蟲鳴,下一刻就已經是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分離,短短25分鐘,就像經歷了一生的時間。
         
想起電影《時間旅行者的妻子》、《班傑明•巴頓奇事》,被時間和空間捉弄的人們,也許更懂得珍惜身邊的所愛。想起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名作《第八日的嬋》裡的一句話「這些世間的美好事物,我都想讓她看見。」 想起去年好友婚禮上她對愛人說的結婚誓言:「讓我們一起看這世間的美景。」

想起美加子和阿升之間的表白:「這些東西啊,我一直,想要和你來感受的。」他們的願望,僅僅如此。
         
【簡介】(轉發)

2046年7月,他們關心的還僅僅是期末考試的成績和即將升入的高中。

在傍晚學校的存車處一起看到了宇宙船,阿升說:「這個城市也會有人被選中吧,先發成員」。然後為了避雨,兩個人拿著在便利店買的東西躲進了車站,對話裡是對於高中生活的期盼。

回家的路上,美加子坐在阿升的後車架上,天空出現了Tacer(有人駕駛的人型宇宙兵器),在歸巢的鳥鳴聲中,美加子說:「喂,阿升,我啊,要駕駛那東西」。
       
2047年4月開始,從火星到木星,再到冥王星,美加子和阿升之間郵件傳送所需的時間從最初的一個月漸漸延伸為了半年。

「唔,沒關係」阿升等在鐵道邊看著手機,「怎麼會沒關係呢」。就這樣,高中一年級的時間阿升在和美加子的通訊中度過了。或者說,是在等待美加子的郵件中度過了。
       
2047年8月,在冥王星軌道附近,因為與大量多魯米斯星人交戰受創,美加子所在的艦隊不得不進行1光年的極速飛行,他們之間相差的時間進而變為了一年。
  
在美加子期望著早些返回地球的時候卻距離地球越來越遠。空茫無垠的宇宙中,和阿升依靠郵件的交流成為了美加子唯一的慰藉。
       
之後艦隊又進行了長距離空間轉移飛行,前往天狼星。飛行距離為8.6光年,郵件單程傳送需要8年。
  
美加子問,「阿升,你會忘記我嗎?」
      
2048年8月,空白了一年,阿升幾乎已經要放棄等待郵件了,可是在他們曾經避雨的車站,手機鈴聲再次響了起來。
  
美加子在郵件的末尾寫道:「喂,我們好像是,被宇宙和地球拆散的戀人似的」。
  
他們大概從中學時代開始就注視著對方了,但是,光速需要花費8年時間的距離,和所謂「永遠」並沒有什麼區別。
       
2056年3月25日,回到公寓不久的阿升收到了美加子8年前發給他的郵件。
  
郵件的開頭是「24歲的阿升你好,我是15歲的美加子……」
       
像是奇蹟一般的存在,兩個人共同懷念的東西,比如夏天的雲啊,冰冷的雨水,秋風的氣息,落在傘上的雨的聲音,春天鬆軟的泥土,深夜裡便利店令人安心的感覺,還有呢,放學後涼爽的空氣,黑板擦的味道,夜裡卡車駛過的聲音,黃昏的柏油路的味道。
       
「這些東西啊,我一直,想要和你來感受的。」
       
是誰說的,一定還能夠再見到面呢。8年前美加子發送完那句「我到現在也非常非常喜歡阿升哦」後就馬上與突然來襲的多魯米斯星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8年後,地球上的報紙報導艦隊損失慘重可能只有一艘返回。
       
「喂,」
「我們雖然距離很遠很遠,非常非常的遠,」
「但是思念或許真的可以穿越時間和距離,」
「你曾經那麼想過嗎?」
「如果只有一瞬間能夠實現,我會想些什麼呢,你會想些什麼呢,」
「喂,我們所想的事必定只有一個,」
「喂,我在這裡啊。」

這,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