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汪達天通

2014-10-15 19:59:20

換位思考精神或是「打拐」問題的出路,游離社會與道德邊緣的李紅琴猶如烏雲背後的銀光


1. 趕回國看完《黃金時代》和《親愛的》,兩部電影都帶來了巨大驚喜,觸動到了心弦。雖然藝術上《親愛的》遜色《黃金時代》,但因其反映了拐賣兒童這一社會現實悲劇,卻讓我看完後幾天仍回想著影片中的情節和人物。並在網上搜索關注著原型人物的現狀和命運,希望能在現實中找到影片留白的結局和希望。尤其令人讚嘆的是影片對諸多社會問題進行更多更深層次的揭露和反思的智慧和勇氣。

有些人批評電影表達人販子的罪惡不夠徹底,不應該有後半部換視角的戲份,認為有為買兒童方辯護之嫌。這說明這些批評者並未真正看懂電影。若停留於表述丟失孩子的痛苦,教導觀眾看管好孩子,痛斥人販的罪惡,出了一口惡氣,效果卻如同心靈雞湯段子一樣蒼白無力。影片實質的內容和昇華都來自後半段,通過「李紅琴」這個爭議角色的遭遇展露問題的實質,喚起觀眾的反思,傳遞出創作主旨和希望:「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換位思考精神」。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拐賣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的出路所在。

2. 但是怎樣才能沒有買賣?當然販賣兒童者是罪大惡極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也不需要太多闡述。他們為了錢無法無天,什麼慘無人道的事情都可以做,如影片中欺騙丟失孩子的可憐父母,還有製造毒食品、販賣人口等。這些人是社會的黑暗面,是人性「惡」的代表,是應該簡單地受到最嚴厲的打擊懲治。

而難以解決和處理的是「買」。如果簡單把他們定罪歸為惡的一面,方法簡單卻可能會把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了。一方面無法有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沒有徹底解決「買」背後的動機和需求,有需求在,無論怎樣打擊都會有買方市場。另一方面人性上可能會讓你不忍,因為他們可能本性是善的。但到底什麼問題讓買兒童者如此渴望得到一個小孩,罔顧道德和法律風險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呢?他們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換位思考才能解決的。只有了解和解決他們購買兒童的「需求」,才可能消除買方市場。
(「換位思考精神」的核心價值不是簡單地讓我們同情或認同他人,而是在於學會通過了解和理解他人的處境與動機,幫助我們更客觀真實的發現衝突與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能找到有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

站在買方的角度去了解,你會發現他們是社會上存在的另一群悲情小人物,在一些經濟落後的地區,尤其是農村。一是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若不能生育(或沒有兒子),被貼上恥辱的標籤,生存環境惡劣,這輩子基本就完了。二是養老問題,因沒有孩子或兒子而產生對將來養老的恐懼。生存保障與安全這是人性需求金字塔中最基本的需求,如這兩樣受到到威脅,他們可能會把道德放一邊,甚至鋌而冒險去犯罪。

買孩子要根本解決,除思想開化工作外,更重要的是領養Zhidu和養老制du的建立和完善,以疏導和滿足需求。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只有沒有需求,才會沒有買方市場,讓賣方無利可圖而罷休,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天下無拐。

影片最後讓李紅琴懷孕隱含深層的寓意,留白的結尾寄託著希望。那親愛的「小孩」正像徵著人寶貴的「希望「:希望是飯、是空氣、是水,是人賴以生存之本。找回或孕育了希望,才能解除痛苦和需求,才可能」沒有買賣沒有傷害「,而真正實現天下無」拐「。讓人擁有希望正是化解很多問題的出路所在。

3. 電影對其他社會衝突和暴戾現象也進行了延伸展現和思考,也是對審cha部門非常大膽的「挑戰」。如「韓總」和准生證辦理處之間,李紅琴和福利院之間,李紅琴和失子父母的衝突,fa院外面的各種爭吵。當然會讓我們聯想到類似的、影片中未提到的目前諸多其他社會問題,如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醫患衝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等。很多暴戾事件中每方都有各自的道理和難處,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善的,但看彼此都是錯的和惡的。他們都不會想到造成這種善與善之間衝突的根源所在。每個人都是麻木的,就連一向「旁觀者清」的旁觀者也一樣。(這些旁觀者往往不明真相便紛紛站隊,而且都會站在看似弱勢的一方,其實是自私地站在類己、可能與自己境況相似的一方。站好隊後就不再考慮對方的故事和事情真相了。看似伸張正義,其實起到煽風點火的作用。)

沒有換位思考就無法跳出來反省,也就不會發現根本原因所在。如影片所揭露,很多社會問題的癥結在於不合理不人性的zhidu。「好的制du讓壞人變好,壞的制du逼人走上邪路」。不合理的制du導致社會功能運作的失效,產生的結果是各種痛苦各種悲劇,每個人都是輸者。影片中就連體zhi內者並代表這種制du最高權威者的法館大人也不例外,每天被自己管轄的制du所產生各種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疲憊不堪。手無舉措,只能對代表制du守護者的律師進行發洩,斥責他什麼事都管?言下之意,問題太多了,有些就視若無睹吧。

4. 關於電影的藝術性,最大的驚喜來自趙薇飾演的李紅琴。雖然到電影40多分鐘才出場,而且是個有爭議的角色,但她的境遇卻是電影的核心表達所在。她游離社會和道德的邊緣上,卻展現出人性光輝的一面。作為一個來自偏遠山村的農婦,不懂各種社會規則、不太會講「道理」只會「說情」,言語表達簡單重複,甚至一根筋。突來的意外讓她失去兩個孩子,變得一無所有。但她不屈服於殘酷的命運,為了見到自己苦苦思念、傾注了情感與時間的女兒,隻身闖入格格不入的大城市。受盡各種挫折、偏見、苦難與犧牲,但依然勇敢執著地與各種力量抗爭著,因為她有個簡單堅定的信念:」孩子在等著我「。

她就像法國經典童話小說中墜入塵世的「小王子「。李紅琴對於孩子的思念就像小王子對他那戀戀不忘的玫瑰一樣:愛就是要對你所付出時間和情感的一切負責。而小王子幼稚簡單的世界觀和離奇的經歷反映出成人世界中的呆板,教條和空虛,而李紅琴的淳樸、真誠、善良與勇氣的個性正襯托出制du的不合理和人性的缺失,以及為這些制du所麻木的人們。也正是她寶貴的人性喚醒了(佟大為所飾演)律師為代表的人們被利益法則所桎梏的心靈,發出「這個國家就是缺乏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精神」的感嘆。如果這個社會如同被各種問題充斥和困住的烏雲,那麼游離在社會邊緣的李紅琴正是那烏雲邊露出的一道代表希望的銀光。

5. 趙薇對李紅琴這個人物的演繹極其傳神,甚至是偉大的。尤其是在細節處猶為鮮活動人,如被失子父母攻擊時的痛苦和自責,進入律師城市家庭時鄉下人特有的拘束和侷促,向民工下跪哀求時的決然和悲傷,以及偷看鵬鵬被黃渤拒絕和斥責時的無奈和愧疚等。更為可貴的是她對於這一角色演繹的真誠,看不到任何表演痕跡。真如陳可辛導演所說「如同拍新聞紀錄片一樣逼真」,完全融入角色,忘掉任何技巧,達到表演的最高境界。以致她本身特色的一些細微的拙處,在這個人物的詮釋上反而顯得寶貴的真實。

也正是因為趙薇對李紅琴用心、踏雪無痕的詮釋,反而凸顯出影片其他表演和表達部份的缺陷。對於「拐賣兒童」這樣嚴肅的現實題材並且動情至深的悲劇事件,更需要嚴肅、真誠、單純的藝術創作態度和方式。樸實無華、真誠無價。刻意細緻卻顯突兀僵硬,努力想要精準反顯刻板教條,炫技帶來的效果是不和諧和衝突。過多的追求與表達,一不小心流露出來的是「野心」而非真心。Less is more,是藝術永遠最高的標準。可以想像,如果經典著作《小王子》淺白稚嫩的語言和粗拙的插畫換成教科書般的語言和精美的插畫會是一種怎樣的藝術效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