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7 / 157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

2014-10-16 04:41:59

《深夜前的五分鐘》關於行定勛的美學與哲思


《深夜前的五分鐘》是由日本青年作家本多孝好發表於2004年併入圍直木獎的懸疑愛情小說,於2013年由日本當代著名導演,曾執導過《GO!大暴走》《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檢閱式》等作品的行定勛改編為電影,並將於2014年10月23日上映。這部電影既是一部探討【愛是什麼】的純愛電影,又是一部探討【我是誰】的哲學電影,全片瀰漫著懸疑神秘的氣氛,舒緩的步調下暗潮洶湧,可謂是別具一格,與中國當下流行的愛情電影有相當大的差別。

「純愛」是純粹的、沒有雜質的愛,不涉及情慾、金錢、地位等現實因素,甚至無關於生死,製造了一種理想化的情感世界,純潔唯美同時具有浪漫主義色彩。電影中若藍與阿良的愛符合純愛的標準,阿良第二次跟隨若藍與妹妹如玫見面時,如玫問:「你知道我姐姐是做什麼的吧?」阿良搖頭:「不知道。」如玫很詫異,我也很詫異。雙方相愛,竟不知對方身份,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致的浪漫,我不需要知道你做什麼工作賺多少錢,我只需要知道我被你吸引愛上了你。

兩人愛情乾淨的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最親密的接觸也只是一個蜻蜓點水的吻以及若藍在深夜安靜的街道里坐在阿良電動車后座挽住他的腰,沒有血脈噴張的床戲,綿綿肉麻的情話,一句最簡單的「我喜歡你」便是兩個人愛情最婉轉的表達。唯美的畫面、舒緩的節奏、含蓄的感情,行定勛刻意製造的朦朧詩意氛圍,昏黃色光影下寂靜的街道,鐘錶店裡隱謐的氛圍,世外仙境般純白的模里西斯,緩慢的抒情鏡頭、隨劇情不斷變換的色調,隱喻式的構圖,這些純粹的形式美背後是他對客觀世界的真實體驗與特殊感悟,為所有人編織了一個基於上海又高於上海讓你難以分辨到底今夕何夕的理想世界,令人沉溺。

而行定勛並不止滿足於描述純粹的愛情,他又繼續深入挖掘人性中的不安定,用哲學的眼光營造出神秘懸疑的電影氣氛。導演使用孿生姐妹、戲中戲、身份互換等橋段,將現代人所普遍存在的自我認同障礙鋪陳在觀眾面前。電影中姐姐若藍由於幼年經歷,對自我身份一直存在強烈的不認同感,認為自己的存在相較於更為外向活潑受人矚目的孿生妹妹如玫來說是沒有價值的,她與阿良的相遇帶有某種宿命感的設定,孤獨的內向的來自異鄉的看似無根無依的阿良實際上擁有寬大的胸懷與溫柔的愛意,這種表與裡的反差使若藍得到了安慰,在阿良魔幻般的【把手錶調慢五分鐘,好像就可以從上帝那裡偷到多餘的時間】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在這五分鐘裡,她可以完全做自己。

然而這種存在是具有欺騙性的,是逃避真實世界的麻醉劑,當若藍與如玫來到彷彿天堂般的模里西斯,面對慈悲的聖母,若藍終於明白【快五分鐘也好,慢五分鐘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當下這一刻】。這也是導演通過電影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哲思,活在當下,不必為自己的身份困惑,享受身份帶給你的不同人生。而在模里西斯發生事故後,姐妹一死一活,死去的在死亡的剎那已經頓悟,而活著的也在經歷親人的質疑,自我的不信,再次遊歷模里西斯後獲得了心靈的解放,認同了這個同時混合著姐妹靈魂的身份,最後的開放式結局不做任何訓示,不加入主觀臆斷和情感,只是還原最真實的形態,一切留給觀眾自己去猜想。導演雖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更願意將觀眾的情感放在首位,用一種誘導的方式讓大家了解故事的全貌。

導演以人性的探究為立足點,重視人物性格展示和心理刻畫,基於個人境遇探討著人性本質和生存哲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際關係的淡漠,對自我了解的表面化,我們往往認定自己的方法是【因為我不是別的人,所以我是我】,行定勛抓住了人們內心的軟弱動搖,以微小的個人關懷,提出了【因為我是我,所以我是我】的觀點,從精神上認同自我,不受外界的影響,給當代都市人以思考。

在敘事方面,行定勛樂於選擇含蓄委婉的講述方式,喜歡通過書信、日記、手錶、時鐘等物件為載體來串聯劇情線索,將回憶、想像與現實多個時空交織在一起,製造故事的多維層次和縱深感。 在構圖與剪輯上,用他學習美術出身的獨特美感帶來美妙的色彩與光線,如當姐妹在片中數次兩雙手合十祈禱時,光源都從頭部向下照射,女主角的臉龐散發出白玉般溫潤奪目的色澤,塑造出神聖純潔之感。同時,在鏡頭組接上也不遵循常規路線,用長鏡頭與快速剪切相結合的方式,大量使用蒙太奇營造懸疑感,帶給觀眾別緻的美學體驗。

行定勛對於電影細節的苛求也值得稱道,大量的伏筆與隱喻,如電影中沒有直接描繪死亡,而是用「化蝶」來映射肉身的死去,並未大肆渲染悲情氣氛,含蓄而恰到好處的點綴勾勒出具有東方特色的美感。而電影中貫徹始終的鐘錶與十字架也具有不同的內涵,既像徵了主人公內心的迷茫又具有宗教上的意味。

與如此溫柔美好的電影相匹配,三位主人公的表演自然可圈可點。三浦春馬與張孝全分別扮演的鮮肉草食男與熟男製片人都非常符合人物形象,三浦為了塑造人物飄渺沒有歸宿感空虛的形象,始終用駝背缺乏自信感的方式出現,幾次眼中含淚的鏡頭也是克制隱忍。張孝全飾演的自我中心的男子被心中的疑慮所折磨後流露出的無助與爆發也很值得稱道。

而全片的中心人物,孿生姐妹的扮演者劉詩詩可以說奉獻了職業生涯最佳表演,在前期用簡單的眼神和肢體語言將兩個性格不同的姐妹相區分,而當其中一個死去後,剩下的那個卻彷彿是兩姐妹的混合體,讓觀眾產生混沌迷惑之感,與電影懸疑的色彩相得益彰。而兩場模仿阮玲玉名作《神女》的戲中戲更是帶感,抽菸的側臉彷彿果真是一個飽經滄桑生活貧苦的妓女形象,與她過去所塑造的形象判若兩人。

作為改編小說的行家,行定勛在電影創作的過程中敢於打破小說原有的結構形式,設定出不同於原作的人物身份,用倒敘、插敘、回憶、想像等敘事手法和唯美靜謐的視覺效果來提高電影的可看性和感染力。這種恰到好處的,富於東方色彩的尺度把握,使得影片敘事流暢,清晰易懂,卻又暗藏玄機,不失小說原本的美學品味。可以說,導演的思想深度決定了電影的高度,在點映會的見面式中,行定勛坦言「隨著自己年紀的增大,對愛情、人生、世界的看法也逐漸不同。」從《深夜前的五分鐘》裡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這是一種具有禪意的昇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