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極韜

2014-10-17 20:37:44

切膚之痛,更是社會之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知道拐賣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行,陳可辛的新片《親愛的》把一個原本離我挺遠的故事推到了我的面前,沉重與憤怒之餘,深思一下,我發覺拐賣背後緊跟著貧窮和愚昧的身影,它們才應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被拐賣的兒童終於回家,而孩子的養母並非罪大惡極之人,甚至對孩子的母愛感人肺腑。人們一下子困惑了,這個應該被口誅筆伐的養母,她的淚水這麼真實,她的痛苦也同樣令人同情,她讓旁觀者裁決的天平一下子出現了強烈的晃動,似乎她的愛為她的道德裁決減了刑。

我願意相信電影中的李紅琴和她的原型或許在孩子被拐賣這一點上是不知情的,我也相信她對孩子的愛是真摯的,但如果以一個有法律意識的行為人的標準來說,她的行為顯然是不合法的。法律是嚴肅的,所以她受到了相應的制裁。但同時法律又是基於情理,不講人性沒有人情的法律同樣也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對於這樣一個不了解法律知識的農村婦女,一個以為自己不能生養卻有著一顆母親的心的可憐女子,她的量刑還是昭示了人文情懷。

陳可辛這部影片蘊藏的資訊有些龐雜,涉及到比如司法、家庭、養老、官僚、教育等等問題,個人覺得反而影響了主題的純粹和深邃,因賺了太多眼淚和揭了太多陰暗而顯得略有些凌亂,最後給人感覺彷彿故事的主題是生活的悲傷與無奈,因為每個人都很痛苦和無助。

人販是一種應遭天譴的兇手,他們扼殺被害者親人的希望,一天天凌遲受害者的身心,讓他們終身不得解脫。一些殺人犯甚至都有重新做人的機會,唯有那些無法放棄希望,而希望又遠在天邊的受害者們,他們的生活因為那樣的事件而徹底改變了重心和內容,一生的軌跡就此急轉直下,向著痛苦的深淵一寸寸滑下去。不敢抱持希望,更不敢放棄希望,在掙脫不開的糾結中,蹉跎了原本靜好的歲月,與所有的幸福失之交臂。

但這僅僅是人販的錯嗎?依我看,從根源上說,是貧窮和愚昧的錯。因為貧窮,才會需要勞動力,才會需要養兒防老,才會需要拼命賺錢,哪怕是用罪惡的方式。因為愚昧,才會不懂法律的嚴明,罔顧司法的程序,才會允許自己忽略孩子親生父母的悲痛,才會幫著鄉親搶孩子。而允許這樣的貧窮和愚昧一直存在,而且始終強大,在我看來才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罪。

時至今日,兒子為重的傳統思維在發達城市已經逐步弱化,甚至出現了「建設銀行」與「招商銀行」之調侃,君不見國民岳父之驕傲,剩女現象之多發,越來越說明女子獨立生存能力的提高,而且在這樣一個男女性別差異漸漸縮小的年代,老年人越來越欣慰於女兒的耐心細緻,周到體貼,越來越感受到小棉襖的溫暖。而養老政策的存在,對自身生存能力的自信,甚至催生了丁克一族,他們自願選擇上千年來人們最恐懼的斷子絕孫,而享受僅僅作為自己,而不是別的什麼身份,在人世界的所有悲喜。只不過,在一些偏遠鄉村,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和因為經濟不發達造成的資訊的閉塞、教育的缺失等等,使當地人們的觀念仍然停留在無後為第一不孝,重男輕女的層面。越蒙昧越堅定,就像被洗腦的聖徒,對兒子的追求簡直成了一種值得膜拜的信仰。因為這樣的文化認知,因為法律意識的淡薄,因為對勞動力的渴求,出現拐賣兒童這樣的舉動就很容易被理解了。在我們這些「有良知」「有文化」的人看來,人販子以及買孩子的人喪盡天良,但如果我們沒有今天這樣幸運,如果我們也生活在他們那樣封閉困頓的環境裡,我們是否能夠保持今日這樣的清醒和道德,其實很難評估。

或許人販子和買孩子的人都不是文盲,但識字不是教養的同義詞,不識字的老太可能是勘透生死深解世故的智者,本科以上文憑的悍匪卻也不乏其人。教育的方向不正確,最多培養的只是一本本新華字典,區別只在於字典的厚度。厚字典如果用來砸人,倒更疼些。如果教育不能教會孩子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教育就只是用來裝點顏面的脂粉,而不是調理身心的滋補。

從拐賣兒童的社會影響來看,其對於一個家庭的影響程度甚至高過地震等自然災害。即便故事中的田文軍找回了親愛的孩子,韓德忠決定重新養育一個孩子,但他們的傷痛永遠無法彌補,一生將難以逃脫事件的陰影。可以想像他們的餘生將會生活在怎樣的提心弔膽之中,始終找不回安全感。而對被拐又被尋回的孩子而言,童年時代這樣的衝擊,必將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愛和恨都有可能產生扭曲。對那個作為替代品出生的孩子而言,他的成長過程必定也是充滿了焦慮和擔憂,逃不開父母視線的他將時刻被置於父母的控制之下,那種失去自由的生活也必是另一種悲哀。

作為另一面的養父母們,客觀地分析,即便對孩子視若己出,他們也是將自己的平靜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他們割開了其他父母的胸膛,用他們滴血的心填補了自己的缺憾,再善意也無法構成情有可原的理由。我們如果選擇諒解,則無顏面對那些失去了孩子,數十年生活在噩夢自責中的父母們;可如果選擇仇恨,則只是多了一批判官和囚徒,並不能就此減少甚至消滅拐賣行為的再發,更無從撫慰受傷害的靈魂。

唯有消除貧困,提高教育水平,人們安居樂業,老有所養,知書達理,即便不是千萬富翁,也沒有人需要為溫飽擔憂,沒有人需要為孤獨的老年歲月擔憂,也依然能夠安享內心的平靜,那麼拐賣兒童的行為才會徹底消失。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沒錯,但制止買賣只是堵住源頭,並沒有觸及根本,更何況這源頭能否堵住,可靠性存疑。欲消除任何不合理現象,一定要堅持堵疏結合,不將最多的成本花在教育投入和國民財富的提升上,兒童的保護依然可能只是一句空話。(轉)   舉報

評論